聚德華天控股有限公司
砂鍋居始建于大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距今已有266年歷史,原坐落在西城缸瓦市大街路東乾隆皇帝第一子——定親王府邸的更房近旁。現址是北京市西城區西四南大街60號。清朝滿族人入主北京帶來了滿族人的文化。清朝宮廷、王府有“朝祭”、“夕祭”、“日祭”的制度。祭神時要“省牲”(殺豬的忌諱說法)、“擺件子”(切取豬體各部的肉和內臟,擺在樺木大槽中呈整豬形)上祭。祭祀時吃了“供尖”后還有些剩余肉,便賞給看街的更夫們。雖說按規定祭肉是不能出門的,但主家并不嚴控,常有“破例”。
清朝時,西城從西單到西四一帶是王公貴族的住地。定王府、禮王府等大宅門都在缸瓦市附近。缸瓦市也就設有看街的更夫。清乾隆年間,一位瑣居缸瓦市的劉姓更夫與一王府管事的人松七是哥們。當年王府內朝祭夕祭頻頻求福祈祥。劉姓更夫常從松七手里拿到余肉和供品。“神余”吃不完,遂想起在更房置些舊桌、舊凳、碗筷做起生意。后與王府庖丁(廚師)合作,做出多種菜肴,將王府烹飪技法傳入社會。該店煮肉時用的是一口直徑四尺深三尺一次可煮一頭整豬的大沙鍋。
關于砂鍋居有店名說法也不一。有人說砂鍋居之初因煮賣白肉叫“白肉館”,后叫和順居,取和和順順之美意。因為砂鍋生意好,吃的人多,人們便以砂鍋居替代和順居。另種說法是,砂鍋居最初沒字號,到了清朝道光年間(1821-1850年),東四牌樓有一家白肉館叫“和順館”,因生意衰微,經營不下去,店主見砂鍋居生意很好,就找人撮合,與砂鍋居合并,改字號為和順居。據老輩兒們口傳,在光緒年間店家請了正紅旗世管佐領柏三爺(字松年,滿洲沙濟富察氏)題寫了“沙鍋居”的字匾,才有了正式的字號牌匾,一直做著砂鍋煮白肉的生意。現在,人們都習慣寫“砂鍋”,其實“砂”和“沙”的意思基本一樣。所以,別看以前字匾寫的是“沙鍋居”,如今卻約定俗成地改做“砂鍋居”了。
在北京老字號商鋪的歷史上,砂鍋居有一段令人費解的“經營一怪”。“自開業始,直到民國年間,一直是半日營業,到中午12時,就摘幌子、卷門簾,停止營業。”故而至今流傳“砂鍋居買賣——過午不候”的歇后語。清嘉慶年間,有人曾寫砂鍋居生意之盛景:“缸瓦市里吃白肉,日頭才出已云遲”。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砂鍋居被楊靜亭《都門紀略》收錄。有“白肉片,燴肝腸,燒下碎,燒下頦,和順白肉館在西四牌樓缸瓦市路東”的載文。早年砂鍋居經營半日摘幌子停業,一卻是因為味美而人們趨之若鶩;再就是真正的原因,為保證質量得用砂鍋把頭天晚上宰殺的百十斤重的京東鞭豬,拾掇干凈后,連夜煮、火靠,次日一早正好熟透,8時開門,一上午準光。因而“西城缸瓦市有白肉館,日以一豕饗客,不涉它味,逾午則閉門矣”。砂鍋居的半日“經營一怪”直到1937年才變了。據史料記載,1937年“七·七”事變后,北京淪陷日偽之鐵蹄下,因“砂鍋居”風味獨特,名氣很響,所以日本和漢奸中的要人,常在此吃喝請客。此類惡人才不管你什么“過午不候”呢!經常是下午和晚間來此吃喝,店主懾于日偽的淫威,不得不改變多年的經營習慣,實行了全天營業。從此,砂鍋居中午不摘幌子,增添了晚餐。婁銳在《首都雜詠》寫的:“打破舊規添晚賣,為合時代也犧牲”說的就是這段這事。
據說砂鍋居在新中國成立前掛有三塊匾。左為和順居,右為砂鍋居,中間那塊是白肉館,很獨特。1963年在原址南百米處建了砂鍋居飯莊。“文革”期間砂鍋居經營受到沖擊,而變味成“炒菜居”1972年砂鍋居重新恢復了字號。1975年砍下了菜單上的30多個“雜菜”,突出特色風味,同時挖掘創新了一些風味菜,使其既保持原有特色,又有所創新和發展。砂鍋居從1952年起,把大砂鍋改為小砂鍋后增添了小砂鍋燉煮的白肉、三白等,并增加炒菜。1992年砂鍋居重新翻建成三層樓房,并于1994年12月28日重張營業。1998年8月8日,砂鍋居現傳承人楊樹松與通州森林陶瓷、邯鄲陶瓷共同研制做成“實物幌”—直徑1.20米、高0.76米、重218公斤的特大砂鍋,作為鎮店之寶,陳設在門口,以文化吸引顧客。
砂鍋居的龍、鳳、福、祿、壽、喜、天、地、人和等雅間,環境典雅豪華,太師椅、條形案、八仙桌及餐桌椅都是以花梨木原料雕刻制作。所用瓷片都是仿大清乾隆年間的黃萬壽,北京御膳風味的菜肴與宮廷裝修風格渾然一體,濃郁的京都飲食文化特色突出。
目前,砂鍋居還走上連鎖發展之路,現有直營分店海淀砂鍋居雙榆樹店。2006年,被國家商務部重新認定為“中華老字號”。2009年,砂鍋居“全豬席”獲得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