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威塞爾(美籍猶太人作家)
埃利·威塞爾(Elie Wiesel,1928年—2016年7月2日),1986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籍猶太人作家和政治活動家。1928年,威塞爾生于羅馬尼亞的猶太人聚集區。1944年,16歲的威塞爾和家人一起被送到了波蘭的奧斯維辛集中營。于1945年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重獲自由。他的寫作主題是關于大屠殺的記憶,被看作“大屠殺活教材”,1986年威塞爾因為通過寫作“把個人的關注化為對一切暴力、仇恨和壓迫的普遍譴責”而榮獲和平獎。
2016年7月2日,埃利·威塞爾在家中辭世,享年87歲。
生平及思想
埃利·威塞爾親歷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生活,對于他來說,一九四五年以后,他只是代替那些死難者而活著,這其中包括了他的母親和妹妹。在威塞爾看來,奧斯維辛“不僅是一個政治事實,而且是一個文化事實”。是“非理性的蔑視與仇恨的頂點”。威塞爾反思了整個歐洲文化,對這一豐厚的文化資源提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觀點——歐洲文化的失敗是真實的。并認定歐洲一些偉大的文化巨人如康德、費希特、伏爾泰和歌德在對待猶太人的問題上是有罪的。因為他們“企圖證明對猶太人的恨與對人類的愛是可以調和的”。在這一觀點之下的論據另有些是針對當代某些大作家、大學者發出的,這里,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有:海德格爾在希特勒政權下任教;安德烈·紀德用反猶太人的玩笑娛客;龐德在意大利國家電臺進行反美宣傳、公開鼓吹法西斯主義……聯想到我國抗戰期間,汪精衛、周作人之流的所作所為,我們不得不欽佩威塞爾目光之犀利、批判之深刻。威塞爾無疑對后世知識分子的人格提出了嚴重警告。
人物著作
埃利·威塞爾是大屠殺文學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戰后,由于他出色的寫作,他成為了二十世紀下半葉德國的重要思想家與和平活動家。與威塞爾其他眾多的思想著作一樣,《一個猶太人在今天》這部書,通過猶太人這一特殊視角,著重討論了大屠殺得以產生的根源以及由此引發的對人性的質疑。對許多當代比較關心的問題(如猶太復國主義與中東局勢)也作出了一個思想家獨特的發言。
作品還有《夜》《黎明》《白日》《耶路撒冷的乞丐》《瘋狂的上帝》《森林之門》《第五個兒子》等,2009年,其最新小說《狂望跳舞》出版。
逝世消息
據美國CNN報道,納粹大屠殺幸存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埃利·威塞爾(Elie Wiesel)于7月2日在家中辭世,享年87歲。這位終其一生都在試圖為那些永遠無法再說話的人而說話的“大屠殺活教材”,也去世了。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