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維·巴爾的摩(美國生物學家)
戴維·巴爾的摩(David Baltimore,1938年3月7日-),美國生物學家,197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之一。加州理工學院生物學教授,并曾在1997年到2006年期間擔任校長。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會成員。
人物簡介
戴維?巴爾的摩(David Baltimore),生于1938年,美國分子生物學家,曾在1997年到2006年期間擔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校長,2007年至2009年曾擔任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會長。
1975年,戴維?巴爾的摩教授因發現逆轉錄酶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隨后,他又著力研究癌癥、艾滋病以及免疫應答的分子機制。其在重組DNA研究、病毒的致病機理、基因轉錄調控、免疫學等領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產生相當深遠的影響。
巴爾的摩教授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管理者和公眾倡導者,發表了超過680篇學術論文。他對美國很多科學政策的制定,包括“對癌戰爭”、艾滋病、干細胞、基因編輯等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巴爾的摩教授是現代生物產業的主要推動者,培養了一大批中國留學生。
2021年9月24日,獲得拉斯克獎特殊貢獻獎。
人物生平
他從賓夕法尼亞州的斯沃思莫爾學院畢業后,在紐約市的洛克菲勒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學習病毒學。1965年至1968年在加利福尼亞州霍亞的索爾克研究所工作。1975年與其老師羅納托·杜爾貝科及霍華德·馬丁·特明共獲諾貝爾生理學及醫學獎金。巴爾的摩與特明獨立地發現,某些主要由RNA構成的動物癌癥病毒能將本身的遺傳物質轉譯為DNA,該DNA又改變了寄生細胞的遺傳方式,使之轉化為癌細胞。1970年他用兩種癌癥病毒進行試驗,試圖找出其共同點,發現它們均含一種酶,能將病毒RNA轉譯為DNA,從而改變了分子生物學的一個法則:遺傳信息總是從DNA流入RNA的?。
遭受牽連
如今他是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會長。1986年因為研究伙伴泰瑞莎·今西-加里(Thereza Imanishi-Kari)涉及偽造研究成果,受到波及,遭到美國國會調查,史稱巴爾的摩事件(Baltimore Case)。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