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舊州
舊州位于靖西市城南9公里。清順治六年(公元1650年),為抵御外敵侵攏,州治北遷計峒(今靖西市城)興建州城。據(jù)清《歸順直隸州志》記載:南宋末年,江西省廣信府廣豐縣(今江西省上饒縣地)人張?zhí)熳陔S文天祥抗元,因兵敗,張?zhí)熳诼什勘?00余人退走廣西,因途中迷路,看到這里山清水秀、林木茂盛、氣候溫和,就在此住下,與當(dāng)?shù)赝撩瘛穑賶ㄉ搅郑_荒造田,引水灌溉,還把內(nèi)地先進技術(shù)和文化傳授給當(dāng)?shù)赝撩瘢惯@個偏僻的壯族山區(qū)經(jīng)濟文化得到發(fā)展,百姓安居樂業(yè),成為邊地的“世外桃源”。
繡球街
舊州距離靖西縣城8公里。以奇山秀水著稱,是靖西風(fēng)光縮影。舊州一帶奇峰秀美,山水如畫,田園似錦,歷史悠久,壯民族民俗風(fēng)情濃郁,素有“壯族活的博物館”之美譽。
舊州景區(qū)的文物勝跡甚豐,有明代建的張?zhí)熳谀箞@、岑氏土司古墓群及美名遠揚的古樸典雅的繡球街。
全國聞名的繡球一條街,依河而建,石板地面,兩邊有眾多古建筑,大青磚,厚木門。當(dāng)?shù)氐哪信仙伲鎸O三代全會做繡球,繡品圖案精美,手工細膩,如舊州風(fēng)景般鐘靈毓秀,讓人難以釋手。誠為繡球之上品,有口皆碑,是靖西極具特色的旅游工藝品。
每逢農(nóng)閑日子,滿街都是坐在門口縫制繡球的女子。古老的街頭,盡是鮮艷的布條、綢帶和絲線,流光溢彩,黯淡的老街也因此亮麗起來。女人拿著她們手中的針線,戲法一樣變出無數(shù)手工細致的繡球和小鞋,顏色搭配得鮮艷,而顏色本身又純正、干凈。
繡球定情:
古時候,繡球作為壯族男女青年相愛傳情的信物;如今,繡球是舊州的傳統(tǒng)工藝品,是靖西特有的旅游紀念品,手工精細,美觀大方,已成為饋贈親朋好友的吉祥物。
舊州歷史:
早在南宋末年,江西人張?zhí)熳陔S文天祥抗元兵敗后,率部300余人于此定居,與當(dāng)?shù)貕衙耖_發(fā)建設(shè)邊疆,傳播中原漢族先進文化技術(shù),譜寫出漢壯民族團結(jié)的壯麗篇章。明清年間(1411—1650年),舊州曾為歸順州的治地,是名揚四海的抗倭民族巾幗英雄瓦氏夫人的故鄉(xiāng)。瓦氏夫人勤苦習(xí)文練武的感人事跡,至今尚在民間廣泛流傳。
人們把舊州稱為繡球街,這是因舊州自古以來制作繡球而聞名于世,舊州街有500多戶人家,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繡 球,從七、八歲的娃娃到六、七十歲的老太太都參加制作繡球。繡球是舊州的傳統(tǒng)工藝晶,用彩綢作球辦。每個球用12個球辦組合而成,各辦均勻?qū)ΨQ,分別用不同顏色的絲線繡上花卉圖案,手工精細,美觀大方。過去繡球是壯族男女青年相愛傳隋的信物。 改革開放以來,舊州街群眾把繡球作為旅游工藝晶推向市場,使繡球隨著游客飄洋過海,產(chǎn)品遠銷歐美各國。
靖西繡球文化要和旅游緊密結(jié)合,推陳出新進行產(chǎn)品改造,培育繡球工藝接班人,賦予繡球更多的實用功能,做強產(chǎn)業(yè),增加市場份額,打造專業(yè)品牌,使繡球成為傳承靖西文化的名片。繡球之鄉(xiāng)
文昌閣
位于舊州街以東約1公里,閣建于鵝泉河中的小島上,是—座四角型三層高的古閣,閣高約15米,閣底面積約16平方米,建于明清時代,兀立水中,猶如綠帶上鑲著的明珠,獨有風(fēng)采,在河的習(xí)脖,有—座小橋可通閣里,以供游人入閣觀景,也是古人對月臨流琴棋書詠之處,清嘉慶年間歸順知州宋慶和揮毫題匾文日:“蔚起南州”、匾文在解放前因古閣年久失修損壞,文昌閣幾經(jīng)風(fēng)雨剝蝕,到七十年代時已頹壞不堪,近年來,縣人民政府多次撥款重修,飛檐翹角,閣壁雕花描鳳,古閣得以重放異彩,為舊州風(fēng)景區(qū)增添了新的秀色。
張?zhí)熳谀?/h2>
位于舊州風(fēng)景區(qū)東南約1.5公里,張?zhí)熳谑琼槹册肌贾鳎瑤装倌陙恚瑲v代有人出資捐款修整,墓前有一塊四方形巨碑,上記載有張?zhí)熳陂_疆辟土的功績,另有一塊高約2米,寬1米的石碑,碑上刻寫有:“大宋上大夫總理閣省兵權(quán)開辟峒主諱天宗張公墓”。墓園長約30米,寬約35米,依山傍水,幽雅肅穆。清光緒年間歸順州學(xué)學(xué)正劉啟元在《舊州懷古》詩中寫到:“怡向頹垣聽杜鵑,飄零子姓劇凄然;故家衣錦歸春色,荒冢松濤鎖春煙。”自清代以來,每年清明時節(jié),當(dāng)?shù)厝罕姸贾鲃拥綇執(zhí)熳谀箳呒溃约耐袑﹂_疆辟土的先人的懷念。張?zhí)熳谀故蔷肝骺h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紫壁樵歌
位于舊州風(fēng)景區(qū)南2公里,處平(田東平馬)龍(靖西龍邦)公路右側(cè)200米,是一座石灰?guī)r山林,山上懸崖峭壁,呈紫色,山周圍濃蔭綠蓋,半山腰的石壁上刻有“紫壁樵歌”四個大字,為明人所刻,石壁下還刻有一首詩歌,相傳古時有一樵夫,善唱山歌,天天來此打柴唱歌,久之,人們都來此聚集對歌,形成歌圩,因山壁色紫,故稱“紫壁樵歌”,為靖西有名的八景之一,有“紫壁樵歌賞陰雨”之稱。
土司墓群
位于舊州風(fēng)景區(qū)約2公里,為明代歸順土州土司岑瑾、岑瑯官及其家族等墓冢,冢呈凸項圓堡形,墓堆用石灰,砂土等混合夯成,外鑲石板,上有龍、鳳、麒麟、魚、天狗和花草等動植物浮雕圖案,工藝精美,墓高一般相同,高2.5米,直徑3.2米,墓前設(shè)石祭臺、石臺階、石華表、三長兩石鼓、石麒麟等,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文物重點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