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拉德·博伊爾(美國科學家)
威拉德·博伊爾(Willard Boyle,1924年一2011年5月7日),加拿大物理學家,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數碼相機圖像感應器發明人之一。
1924年出生于加拿大,在麥吉爾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53年加入貝爾實驗室,曾代表貝爾實驗室為美國宇航局(NASA)提供技術支持,并發明了第一臺用于醫學以及NASA的登月計劃選址所需的激光器;2009年,他與貝爾實驗室的同事喬治·史密斯(George E. Smith)因為發明數碼相機圖像感應器——“感光半導體電荷耦合器件(CCD)”而一同分享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腎病于2011年5月7日不幸逝世,享年87歲。
人物簡介
威拉德·博伊爾?(Willard Boyle),加拿大物理學家。1924年8月19日出生于加拿大東部新斯科舍省小鎮阿默斯特,3歲時隨家人搬遷到魁北克城以北350公里的一個小村莊,這里交通不便,出行基本依靠狗拉的雪橇,因此上高中前博伊爾都是在母親的指導下自學。博伊爾高中時代在蒙特利爾的一家私立學校度過,高中畢業后即加入加拿大海軍,成為航空母艦戰斗機飛行員以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但不久二戰就結束了,博伊爾從沒參與過真正的戰斗。
人物經歷
1947年、1948年和1950年他分別在麥吉爾大學取得理學學士學位、理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
1953年他加入了美國貝爾實驗室。今天,提起博伊爾,人們知道他是CCD圖像傳感器兩名發明者之一,但實際上他作出的貢獻很多,包括1962年與他人合作發明第一臺紅寶石連續激光器等。博伊爾還與另一名科學家獲得了有關半導體注入式激光器設想的第一個專利。今天,光碟(CD)錄制和播放大多需要依靠半導體激光器技術。
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美國科學家威拉德·博伊爾和喬治·史密斯因發明電荷耦合器件(CCD)圖像傳感器而與“光纖之父”高錕一同獲得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威拉德·博伊爾因腎病于2011年5月7日不幸逝世,享年87歲。
評價
另一位評委英厄馬爾·倫德斯特勒默手持一部數碼照相機深入淺出地描述了另兩位科學家的成就。他說,博伊爾和史密斯1969年共同發明了CCD圖像傳感器。這個傳感器好似數碼照相機的電子眼,通過用電子捕獲光線來替代以往的膠片成像,攝影技術由此得到徹底革新。
此外,這一發明也推動了醫學和天文學的發展,在疾病診斷、人體透視及顯微外科等領域都有著廣泛用途。 在記者招待會上,厄奎斯特還撥通了博伊爾的電話向他表示祝賀。
85歲高齡的博伊爾表示,能夠成為2009年的獲獎者他非常激動,自己從來沒有想過會獲得諾貝爾獎。
感言
同樣獲獎的博伊爾,與史密斯的第一反應相似,也不敢相信這一喜訊。“今天早上我還沒喝咖啡,所以感覺不太好。但是,現在我全身都有種美妙的感覺,這真是太令人激動了,”博伊爾說,“不過,這是真的嗎?” “正是因為我們的成果,小型照相機才風靡全球。”在博伊爾看來,他們的發明確實成就非凡,“當火星探測器在火星上著陸的時候,它也帶了一個小相機——沒有我們的發明,那是不可能的。”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