蟆葉秋海棠
蟆葉秋海棠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達17-23厘米;根狀莖圓柱形;葉均基生且具長柄,葉片長卵形,葉柄有棱,密被褐色長硬毛,褐色托葉膜質;花葶具棱,花生于莖頂,花梗具棱且近無毛;蒴果呈寬披針形,先端圓,呈新月形;花期5月;果期8月。因其葉面似蛤蟆的脊背,故得此名。?
蟆葉秋海棠原產于印度阿薩姆地區,?在中國主要分布于云南、貴州、廣西等省區,越南北部、印度東北部和喜馬拉雅山區等地也有分布,其常生于海拔990-1100米的山溝巖石上和山溝密林中。?[9]其喜溫暖多濕的氣候條件,不耐寒,冬季室溫不得低于12℃,也不耐夏季酷暑,超過32℃就停止生長并開始脫葉,生長適溫為22℃-26℃,在疏蔭下生長良好,以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腐殖土為佳,不耐鹽堿和干旱,也不耐瘠薄。?其繁殖方式一般為分根和葉插繁殖。
蟆葉秋海棠,因其葉片很大,形似象耳,銀白色葉面,色彩異常豐富,四季如新,是較好的室內裝飾性觀葉植物,其適于盆栽,若與其他春花配置,更覺幽雅無比,一般可于賓館、廳室、櫥窗、窗臺等處擺設點綴。?蟆葉秋海棠還具有親切、相思的花語。
植物學史
形態特征
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達17-23厘米。根狀莖圓柱形,呈結節狀,周圍長出密集細長之根。葉均基生,具長柄;葉片兩側不相等,輪廓長卵形,長6-12厘米,寬5-8.9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心形,兩側不相等,窄側呈圓形,寬側向下延長達1-2.2厘米,呈寬而圓的耳狀,邊緣具不等淺三角形之齒,齒尖帶長芒,芒長可達3-4.5毫米,上面深綠色,散生長硬毛或近無毛,下面淡綠色,散生短柔毛,沿脈較密,掌狀6-7條脈,上面不明顯,下面明顯突起;葉柄長4-11.2厘米,有棱,密被褐色長硬毛,上部更密;托葉膜質,褐色,早落。
花葶高10-13厘米,具棱,近無毛。花2朵,生于莖頂;花梗長1.2-2.1厘米,具棱近無毛;雄花:花被片4,外輪2枚長圓狀卵形,長約1.3厘米,寬約8毫米,先端圓鈍,內輪花被片2,長圓狀披針形,長約9毫米,寬約3.5毫米;雄蕊多數,整體呈橢圓形,花絲長約2毫米,花藥長圓形;雌花未見。蒴果3翅,一翅特大,呈寬披針形,長1.5-2.5厘米,先端圓,無毛,有明顯脈紋,其余2翅較窄,長約3.5毫米,呈新月形。花期5月,果期8月。?
產地生境
蟆葉秋海棠原產于印度阿薩姆地區,?在中國主要分布于云南、貴州、廣西等省區,越南北部、印度東北部和喜馬拉雅山區等地也有分布,其常生于海拔990-1100米的山溝巖石上和山溝密林中。?
生長習性
蟆葉秋海棠性喜溫暖、濕潤、半陰及空氣濕度大的環境,忌強光直射。不耐寒,冬季低溫不能低于12℃,生長適溫為22℃-26℃,不耐高溫,超過32℃就停止生長并開始脫葉,在疏蔭下生長良好,以肥沃疏松和排水良好的腐殖土為佳,不耐鹽堿和干旱,也不耐瘠薄。
繁殖方法
蟆葉秋海棠的繁殖用分根和葉插繁殖。
分株:分株可結合春季換盆進行,將根狀莖分切成數段,每段都要帶有新芽和片以上的葉子,待傷口稍晾干后分別栽于盆中,栽植深度以根狀莖上部與土面齊平為宜。
葉插:葉插可在夏季剪取健壯成熟的葉片,用鋒利的刀在葉背主脈分技處切幾刀,然后平鋪在抨插床的沙面上,為確保切口與沙面接觸緊密,可在葉片上壓幾塊小石子或撒少量的沙,以后保持介質和空氣有較高的濕度,在半陰的條件下,4-6周后各切口部產生芽叢,下部生根,等根和芽稍大一些后就可將各芽叢分開栽種。為節省插床面積,也可將葉片切成角形,并使每片小葉上都帶有條主要的葉脈,再把小葉直立插于土壤中,以后小葉片的基部切口處生根發芽,可連老葉起栽植于小盆中,即成為新株。
栽培技術
保持盆土濕潤,不要等盆土完全干透后再澆水,否則對植株有致命的影響,但也不能使盆內長期積水,以免造成爛根。生長期給予較高的空氣濕度,可向植株噴水或將花盆放在魚缸上方,以防止因空氣干燥而引起的葉尖和葉緣枯焦,但水珠不能長時間停留在葉片上。每半月施一次腐熟的稀薄液或復合肥。夏季注意通風良好,避免暴雨淋擊和烈日暴曬。
冬季放在室內光線明亮處養護,減少澆水,溫度不可低于10℃。每年的3-4月換盆次,盆土要求疏松透氣,排水良好,并含有豐富的腐殖質,可用腐葉土或草炭土加1/3的粗沙或珍珠巖、蛙石,另外摻入少量腐熟的雞、牛糞作基肥,換盆時去掉舊土和腐爛的根,用新的培養土栽種,并在盆底墊上一層瓦片或碎卵石,以利排水。?
主要價值
蟆葉秋海棠,因其葉片大,形似象耳,銀白色葉面,色彩異常豐富,四季如新,是秋海棠中栽培最普遍的觀葉種類。盆栽蟆葉秋海棠是較好的室內裝飾性觀葉花卉,適用于賓館、廳室、櫥窗、窗臺等處擺設點綴,翠綠光潤,素雅動人。適于盆栽,若與其他春花配置,更覺幽雅無比
植物文化
蟆葉秋海棠還具有親切、相思的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