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樹種質利用
優異茶樹種質資源是開展茶葉基礎研究的物質基礎。例如特異基因的克隆、功能性成分的發現,以及一些重要基礎理論的突破都依賴于對種質資源的深入鑒定,特別是突變體、野生資源或其他特異種質。研究人員了解的種質資源信息越充分、掌握的資源數量和類型越豐富,越有希望在短時間內從源頭創新上取得突破性成果。利用突出性狀的親本材料作為基因供體,是茶樹育種工作取得突破的關鍵。中國通過對117個國家級無性系茶樹品種的分析發現,其中51個品種是由地方群體種中的優異種質直接選育而來的。此外,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茶產品多樣化的需求逐年增加,而特色茶產品的開發離不開茶樹種質資源的發掘和利用。中國的茶樹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豐富,通過對茶樹種質資源的深入發掘,可為茶產業提供一些特異資源用于茶產品的生產、加工。例如云南“紫娟”、廣東“可可茶”、浙江“安吉白茶”、湖南“保靖黃金茶”等特異資源的開發已產生較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茶樹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科學合理利用。自2008年起,由國家種質杭州茶樹圃牽頭,聯合云南、廣東、廣西、重慶和貴州等省(自治區、直轄市)茶樹資源保存單位,開展了全國茶樹種質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工作。各參與單位依據統一的資源描述符和鑒定評價標準整理數據信息,并錄入統一的數據庫,以促進資源鑒定數據的共享利用。此外,隸屬于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中心的國家茶樹種質資源平臺也于2012年掛牌成立,該平臺以國家種質杭州茶樹圃和國家種質勐海茶樹分圃積累的幾十萬條鑒定數據為基礎,為茶產業相關的科研機構和企業提供基礎性服務,建立了從實物到數據再到服務的茶樹種質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國家茶樹種質資源平臺每年向全國科研、教育和生產單位分發茶樹種質100多份,提供鮮葉、插穗、脫氧核糖核酸(DNA)等材料100多份。這些資源和材料被廣泛用于品種選育、基礎研究和產品開發,有力地促進了茶葉科研項目的實施和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