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山式鐵礦
大紅山礦床以鐵、銅礦化為特征,查明礦石量為5.52億噸,全鐵(TFe)平均品位為30.82%、銅0.75%,屬大型鐵礦床。含礦地層為古元古代大紅山群,為一套富含鐵、銅的淺-中等變質的鈉質火山巖系。共有5個礦帶,以Ⅰ、Ⅱ礦帶為主。Ⅰ礦帶由3層含磁鐵礦銅礦和5層菱鐵礦相間產出,賦存于石榴石黑云母白云石大理巖及石榴石黑云母片巖中,礦體與圍巖大致整合,菱鐵礦呈規模不大的透鏡體。Ⅱ礦帶為主要鐵礦帶,礦體為似層狀、透鏡狀結構,圍巖為變鈉長巖,部分為大理巖,礦體與圍巖界線漸變過渡,塊狀富鐵礦體向外漸變為含磁鐵礦鈉長巖。礦石有鐵礦石和鐵銅礦石兩種。鐵礦礦石金屬礦物主要由磁鐵礦組成、次為赤鐵礦,尚有少量假象赤鐵礦(磁赤鐵礦)、鈦鐵礦、黃鐵礦、黃銅礦,偶見斑銅礦;脈石礦物主要由鈉長石、石英組成,次為白云母、碳酸鹽和含鐵硅酸鹽礦物(以綠泥石為主)。鐵銅礦礦石金屬礦物主要由黃銅礦、磁鐵礦組成,次為斑銅礦、菱鐵礦,還有少量鈦鐵礦、赤鐵礦、黃鐵礦、輝鈷礦、輝鉬礦,偶見銅藍、白鐵礦、磁黃鐵礦、輝銅礦、方鉛礦等;脈石礦物則主要由石英、鈉長石、碳酸鹽、黑云母及綠泥石組成,次為鐵鋁榴石、角閃石、白云母,還有少量綠簾石、磷灰石、電氣石、金紅石、炭質碎屑等。礦石結構以粒狀結構或粒狀變晶結構為主,板狀、葉片狀結構為次。部分為斑狀結構,常見交代狀結構。礦石構造有浸染狀、條紋條帶狀、花斑狀、角礫狀、斑點狀、斑塊狀、塊狀和致密塊狀等。圍巖蝕變復雜而強烈。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