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婷婷深情五月亚洲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_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图片_久久精品不卡

百科創建
27.7K
4826

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

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單于打敗,向漢朝稱臣歸附,曾三次進長安朝覲天子,并向漢元帝自請為婿。元帝遂選宮女賜予他 。昭君到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后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后來也有根據這個故事創作的詩歌、琵琶曲、戲劇、電視劇等藝術作品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

    昭君出塞

  • 釋義

    中國歷史故事

?
  • 來源

    《后漢書·南匈奴傳》

  • 發生時間

    漢朝

簡介

王昭君,即王嬙(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北方的匈奴經過前代漢軍的連續打擊,內部出現了五單于并立的局面,最終匈奴分裂成為了南北二部。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北匈奴郅支單于打敗,遂向漢朝稱臣歸附,成為了漢朝的屬國,漢宣帝將其安置在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呼韓邪并三次入朝朝貢。公元前33年正月,屬國南匈奴首領呼韓邪來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并自請為婿。元帝遂將宮女王昭君賜給了呼韓邪。 她到匈奴后,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后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歷史故事


西漢到了漢宣帝當皇帝的時候,國力強盛。那時北方的匈奴經過漢武和昭宣時代的輪番打擊內部開始分裂相互爭斗,結果越來越衰落,最后分裂為五個單于勢力。其中有一個單于,名叫呼韓邪,稱藩歸附漢朝并親來長安朝覲漢宣帝。漢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韓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請為婿。元帝同意了,決定挑選一個宮女賜給呼韓邪。

單于得到了這樣年輕美麗的妻子,又高興又激動。臨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漢元帝告別的時候,漢元帝看到她又美麗又端莊,可愛極了,很想將她留下,但天子又難于失信。據說元帝回宮后,越想越懊惱,自己后宮有這樣的美女,怎么會沒發現呢?他叫人從宮女的畫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來看,才知道畫像上的昭君遠不如本人可愛。為什么會畫成這樣呢?原來宮女進宮時,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選,而是由畫工畫了像,送給皇帝看,來決定是否入選。當時的畫工毛延壽給宮女畫像,宮女們要送給他禮物,這樣他就會把人畫得很美。王昭君對這種貪污勒索的行為不滿意,不愿送禮物,所以毛延壽就沒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實地畫出來。為此,元帝極為惱怒,懲辦了毛延壽。王昭君在漢朝和匈奴官員的護送下,騎著馬,離開了長安。她冒著塞外刺骨的寒風,千里迢迢地來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韓邪單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習慣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處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為她修了墳墓,并奉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后為避司馬昭之諱,昭君改稱王明君。


故事演變


現今有關昭君出塞的作品大多把昭君出塞描繪成匈奴強漢弱,朝廷屈辱求和,然后抨擊漢帝。實際這是與正史不符的。

昭君出塞的故事,從西漢到元初,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它最早見于《漢書·元帝紀》和《匈奴傳》。大致情節是:西漢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元帝以宮人王嬙賜呼韓耶單于為閼氏;昭君入匈奴,生二子;呼韓耶死,從成帝敕令,復為后單于閼氏。元帝時,漢強匈奴弱,昭君出塞,是元帝實行民族和睦政策的具體表現。

正史中,漢元帝時期是西漢巔峰時期,而匈奴經過漢朝連番打擊早已元氣大損,是漢強匈奴弱。實際上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在漢宣帝時期就已經歸降向漢朝稱臣,成了漢朝的屬國,并且呼韓邪單于曾三次入長安朝覲天子"以盡藩臣之禮"。也是三次入京朝貢時,元帝挑選了宮女賞賜于他 。而北匈奴郅支單于也在不久前被漢朝遠征軍陳湯、甘延壽等人誅滅,所以不存在"漢朝屈辱求和"這種情況,也并無王昭君自愿請行一說。而且漢元帝也并沒封王昭君為"明妃",這是晉代時避司馬昭諱而改稱"明君"或"明妃"。

自漢朝以來,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都經常提及昭君的故事。其中,晉代葛洪的《西京雜記》記載昭君故事時,增加了毛延壽、陳敞、劉白等多位畫工,因受賄作弊而同日棄市等情節。但是,比《西京雜記》稍后的《后漢書》并未采用這一傳說;而此后的筆記小說和文人詩篇,不僅采用這一傳說,而且還把受賄作弊的畫工,集中到毛延壽一個人的身上。唐代敦煌的《王昭君變文》是昭君故事在民間流傳過程中的重大發展。《王昭君變文》一反正史的記載,把漢元帝時期民族矛盾的形勢描繪為匈奴強大、漢朝虛弱;把昭君出塞看作朝廷屈辱求和的表現。其中,敘述了畫工畫圖,單于按圖求索,以及昭君到匈奴后,因思念鄉國,愁腸百結,終不可解,直至愁病身亡等情節。

后世有關王昭君的作品并非取材于正史,而是在《王昭君變文》的基礎上,汲取歷代筆記小說、文人詩篇和民間講唱文學改編而來。


歷史記載


《漢書·元帝紀》和《漢書·匈奴傳》就沒有記載昭君自愿請行,只記載了漢元帝把昭君"賜"給呼韓邪單于。

《漢書·元帝記》記載:"竟寧元年春正月,匈奴乎韓邪單于來朝。詔曰:"匈奴郅支單于背叛禮義,既伏其辜,乎韓邪單于不忘恩德,鄉慕禮義,復修朝賀之禮,愿保塞傳之無窮,邊垂長無兵革之事。其改元為竟寧,賜單于待詔掖庭王檣為閼氏。"

《漢書·匈奴傳》記載:"單于自言婿漢氏以自親。元帝以后宮良家子王嬙字昭君賜單于。單于歡喜,上書愿保上谷以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

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時是絕對沒有所謂昭君自請出塞的,試想一個宮良家女子,怎會有左右兩國之能呢?

而之后的《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就出現了極大地出入:"初,單于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師以次當為左賢王。左賢王即是單于儲副。單于欲傳其子,遂殺知牙師。知牙師者,王昭君之子也。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生二子。及呼韓邪死,其前閼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書求歸,成帝敕令從胡俗,遂復為后單于閼氏焉。"

《后漢書·南匈奴傳》記載的昭君自愿請行之說,可能是該書作者范曄根據民間傳說寫入的,其可信程度自然不如《漢書》,但從《后漢書》后,昭君自請出塞或因人們的主觀想法而慢慢變成了所謂"史實",這是很荒誕的。


相關典故


昭君

史書上對王昭君的記載不多,僅僅不足150字。王昭君,名嬙,為西漢南君秭歸人(今屬湖北),晉代時避司馬昭諱改稱"明君"或"明妃",是齊國王襄之女,因出身平民,身世詳情沒有考證。17歲時被選入宮待詔。漢元帝時,呼韓邪單于入朝自請為女婿,元帝決定從宮人中挑選一個才貌雙全的宮女,嫁給呼韓邪。呼韓邪單于封她為"寧胡閼氏(閼氏為匈奴語,王后之意)"。昭君去世后,她的女兒須卜居次、當云居次、外孫大且渠奢、侄子王歙和王颯。

落雁

昭君是古代著名的美女,人們多用沉魚落雁來作為美女的代稱。其中的落雁一詞即指的是王昭君。漢元帝在位期間,呼韓邪單于入朝自請為婿。昭君主動請行與單于結成姻緣。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坐在馬車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了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記載

漢元帝后宮女子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女皆賂畫工,多者十萬錢,少者亦不減五萬。獨昭君不肯,遂不為帝所幸。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事已定。帝重信于外族,故不復更人。乃窮案其事,畫工皆棄市,籍其家資皆巨萬。

怨詞

(西漢)王嬙

秋木凄凄,其葉萎黃。

有鳥處山,集于苞桑。

養育毛羽,形容生光。

既得開云,上游曲房。

離宮絕曠,身體摧殘。

志念抑沉,不得頡頏。

雖得委食,心有回徨。

我獨伊何,來往變常。

翩翩之燕,遠集西羌。

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道且悠長。

嗚呼哀哉,憂心惻傷。

附注:

苞桑:叢生的桑樹。

形容:形體和容貌。

曲房:皇宮內室。

頡頏:音協杭。鳥兒上飛為頡,下飛為頏。指鳥兒上下翻飛。

委:堆。

來往:此處指皇內夜夜將佳麗送去給帝王寵幸。

西羌:居住在西部的羌族。

泱泱:水深廣貌。

禁臠:指帝王專享的豬頭肉,比喻他人不得染指的獨占物。

黜涉:指官吏的進退升降。

日月:比喻國君。

竄:隱匿。

譯文:

秋天里的樹林郁郁蒼蒼,滿山的樹葉一片金黃。

棲居在山里的鳥兒,歡聚在桑林中放聲歌唱。

故鄉山水養育了豐滿的羽毛,使它的形體和容貌格外鮮亮。

天邊飄來的五彩云霞,把她帶進天下最好的深宮閨房。

可嘆那離宮幽室實在空曠寂寞,金絲鳥般的嬌軀總也見不到陽光。

夢想和思念沉重地壓在心頭,籠中的鳥兒卻不能自由的翱翔。

雖說是美味佳肴堆放在面前,心兒徘徊茶不思來飯不香。

為什么唯獨我這么苦命,來來去去的好事總也輪不上。

翩翩起舞的紫燕,飛向那遙遠的西羌。

巍巍聳立的高山橫在眼前,滔滔流淌的大河流向遠方。

叫一聲家鄉的爹和娘啊,女兒出嫁的道路又遠又長。

唉!你們可憐的女兒呀,憂愁的心兒滿懷悲痛和哀傷。

其他

《王嬙報漢元帝書》:

臣妾幸得備身禁臠,謂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遠竄異域,誠得捐軀報主,何敢自憐?獨惜國家黜涉,移于賤工,南望漢關徒增愴結。而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憐之。

譯文:臣妾有幸被選為陛下專用的后宮佳麗,原以為可把自己的身體進獻給陛下,死后也會留下我的芳名。卻不料遭到畫師毛延壽的報復,只好遠嫁到異國絕域的匈奴,真心實意地以身相報陛下的恩澤,哪里還敢憐惜自己?如今只惋惜匈奴國內的人事變化難以預料,單于去世,我只能移情于卑賤的女工手藝消磨時光,天天向南遙望漢朝的邊關,也只是白白地加重悲傷郁結罷了。臣妾家鄉還有我的父親和弟弟,只能盼望陛下稍施慈悲憐憫。


民間傳說


西漢南郡與三峽相鄰,江水湍急,日夜咆哮,兩岸懸崖峭壁,怪石嶙峋。然而,在那竹外桃花的地方,也有香溪清澈,柳煙黛色之處,那就是王昭君的故鄉,秭歸,一個出美女的地方。

《后漢書·南匈奴列傳》記載:"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在王昭君少有的史料中,尋到"良家子"三個字,作為她的出身,良家子根據史書記載,非"醫、巫、商賈、百工"。因此,王昭君在茂林修竹,山間水色之中,在父母長幼,關愛憐惜之下,不慮家中有無,得以保養容顏,精通曲藝,氣質高雅,嬌美脫俗。

民間傳說,王昭君之母,四十不孕,一日進廟求神,夜里,夢見一輪明月投入懷中,不久生下王昭君。因此,王昭君有皓月之稱,集山水陰柔和天地溫和之氣,與山間溪流,空壑皓月同色。

漢元帝建昭元年,下詔征集天下美女補充后宮,王昭君年當二八,仿佛幽蘭獨立,納選入宮。那時,二八年華,心中自然有許多勾劃,但是,后宮與朔漠只是人生的機緣而已。"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入宮對于一個微薄的女子而言,在喜悅之后,有著一懷迷茫。

曹雪芹于賈探春遠嫁寫道:"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恐哭損殘年。告爹娘,休把兒懸念。自古窮通皆有定,離合豈無緣?從今分兩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牽連。"這不知是否能用在王昭君身上,但是,《分骨肉》之痛人人有之。王昭君帶著一種復雜的心情,在官吏的催促下,啟程離鄉了。民間傳說,王昭君離鄉時,悲傷的情緒感染了桃花,桃花為之流淚,桃花和著淚水,融入香溪,化作片片的桃花魚。大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意味。

王昭君入宮之后,并未見到元帝,《后漢書·南匈奴列傳》記載:"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王昭君不曾見到元帝,并非她不美,《后漢書·南匈奴列傳》同篇寫道:"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然而,王昭君畢竟"入宮數歲,不得見御",其中原由,葛洪《西京雜記》有所敘述。

王昭君入宮之后,按照慣例須由畫工畫了容貌,呈上御覽,以備隨時寵幸。而當時主畫的為毛延壽,"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然而,毛延壽生性貪鄙,屢次向宮女索賄,宮女為得召見,大都傾囊相贈。因此,筆底添出豐韻,易丑為美,易美為丑,無鹽成了西施,鄭旦成了嫫母。王昭君家境平淡,更自恃美冠群芳,既無力賄賂,又生性奇傲未肯遷就,因此,畫像平平無奇,"入宮數歲,不得見御"。

王昭君在宮中,除了輕便的作業之外,大多的余暇用于讀書習字、輕歌曼舞、繪畫與音律,在不斷的充實與磨練中,消磨時光。然而,午夜夢回之時,總有不禁的凄清與孤寂,一寸一寸的年華悄然而逝,時日倍感迷茫。同時,宮女的生活如同囚禁,"籠子外的人想飛進來,籠子里的人想飛出去",一切身不由己。宮女的生活最將難耐,寂寞,深入骨髓,痛楚至極卻無法排解,在以淚洗面,強顏歡笑中,寸寸的年華消磨寸寸的青絲,華發褶皺觸目驚心。宮女的生活必然等待,將美好青春鑄成帝王的祭壇,任憑揮霍與享用。一個個漫長的黑夜,一朵朵花盡殘紅,無奈地等待,荒唐地等待,凋謝地等待。同時,宮女的生活必然嫉妒,榮辱與得失,幸喜與慘敗,溫馨與悲怨,一段段思緒,千縈百繞,病態與瘋狂。而王昭君這個位居妃嬪之下的宮女,在數歲之中,默默地、默默地守候和煎熬。又是一個落葉迷徑、秋蟲哀鳴的夜晚,冷雨敲窗,孤燈寒衾最惹人遐思,家居的時光,兒時的歡娛,如今思緒如麻。她信手拿過琵琶,邊彈邊唱,不盡的是愁思。

"一更天,最心傷,爹娘愛我如珍寶,在家和樂世難尋;如今樣樣有,珍珠綺羅新,羊羔美酒享不盡,憶起家園淚滿襟。二更里,細思量,忍拋親思三千里,爹娘年邁靠何人?宮中無音訊,日夜想昭君,朝思暮想心不定,只望進京見朝廷。三更里,夜半天。黃昏月夜苦憂煎,帳底孤單不成眠;相思情無已,薄命斷姻緣,春夏秋冬人虛度,癡心一片亦堪憐。四更里,苦難當,凄凄慘慘淚汪汪,妾身命苦人斷腸;可恨毛延壽,畫筆欺君王,未蒙召幸作鳳凰,冷落宮中受凄涼。五更里,夢難成,深宮內院冷清清,良宵一夜虛拋擲,父母空想女,女亦倍思親,命里如此可奈何,自嘆人生皆有定。"

這是后人的《五更哀怨曲》,滿腔幽怨,無限感傷,混合著濃重的鄉愁與一絲絲的憧憬。王昭君大抵在這種思緒中,無聲無息地打發著漫長的日夜,度過了許多消沉的時日。然而"自古窮通皆有定",命運總在無聲無息之中發生著變化,盡管它在千里之外。

匈奴是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由于連年的內外戰爭,國力消耗巨大,人民倍受戰亂的痛苦。《漢書·匈奴傳》記載:"匈奴大虛弱,諸國羈屬者皆瓦解。攻盜不能理。"在這種內訌頻繁的局勢下,形成了郅支單于與呼韓邪單于的對抗,而最終呼韓邪單于稱臣歸附漢朝并在漢朝的協助下,得以歸復單于庭。公元前33年,呼韓邪單于在且喜且懼之下,來到長安朝覲,以盡藩臣之禮。而漢元帝為了增強兩國的友誼,改年號"建昭"改為"竟寧",有長久安寧之意。呼韓邪單于入朝時,"禮賜如初,加衣服錦帛絮,皆倍于黃龍時。"同時,呼韓邪單于提出"愿為天朝之婿"的請求。元帝遂選了宮女賜予他。"呼韓邪單于上書寫道:"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塞史卒,以修天子人民。"

民間傳說,王昭君攜著琵琶,隨著垂老的呼韓邪單于,走在黃沙漫天的塞外,一個人在幽思自嘆,自怨自艾之中,百無聊賴,無由解愁,望著天邊的大雁,彈起琵琶,一首《出塞曲》,無限感傷,混雜著濃重的鄉愁和一絲憧憬,聲聲催人淚下,而天邊大雁,望著驚艷的女子,聽著凄婉的琴聲,紛紛撲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于世絕唱。王昭君到匈奴之后,封為寧胡閼氏,開始了異域的生活。

在匈奴這片黃塵滾滾,孤鴻南飛,牛羊遍地,青草連天的土地上,王昭君生下一子,稱作伊屠智牙師,封為右日逐王。然而,在建始二年,短暫的婚姻生活之后,呼韓邪單于與世長辭了,那年王昭君二十四歲。一個中原的女子,在胡地習慣了羊奶,住慣了氈帳,學會了騎馬射豬,也懂得了一些胡語。按照匈奴的習俗,王昭君復嫁給新繼位的單于,呼韓邪單于的長子,雕陶莫皋即復株累單于,此后生下兩女,長女云為須卜居次,小女為當于居次。十余年之后,王昭君隨雁仙逝了。

同時,在春日之際,管理草原,植樹栽花,育桑種麻,繁殖六畜,并向匈奴女子傳授挑花繡朵的技巧,講解紡紗織布的工藝。王昭君毫不保留地細心施教,在忙碌與誠懇之中,受到匈奴人民的愛戴!王昭君死后,葬于大黑河南岸,墓稱"青冢",《筠廓偶筆》寫道:"王昭君墓無草木,遠而望之,冥蒙作青色,故云青冢。"《塞北紀游》寫道:"塞外多白沙,空氣映之,凡山林村阜,無不黛色橫空,若潑濃墨,昭君墓煙垓朦朧,遠見數十里外,故曰青冢。"另有寫道:"王昭君葬于大黑河南岸,墓地至今尚在,入秋之后塞外草色枯黃,惟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蔥一片,故呼為青冢。"此外,前人白居易與杜牧對青冢也有描寫,"不見青冢上,行人為澆酒。""青冢前頭隴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

其實,在王昭君少有的史料中,不僅對青冢有所爭議,就連對王昭君的事跡的敘述是否屬實,對王昭君出塞的原因,王昭君名字的由來是否如述都有推敲,綜觀而言,王昭君是一個寄托,文人的幽怨與哀樂,國家的寧和與興亡。她若即若離,若是若非,千百年里,演義著,傳唱著。歷史上王昭君又稱"明妃",是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昭君"為"明君",后漸漸地有"明妃"之說。而王昭君的名字,一般認為,王昭君,姓王名嬙,字昭君。但也有的說,西漢宮廷規矩,宮女從入宮之日起,不稱呼娘家名字。嬙字作"檣",離家時所用的舟楫,舟楫載著一位妙齡的王姓姑娘。"昭君"為封號,出塞前夕,以貴族下嫁番王。

但是,無論推敲如何,王昭君以民女身份,遠比宗室公主廣為流傳,其中,民間的演義與傳說,野史的枝生與發展,文人的吟詠與贊嘆,均使一個絕色的女子,留在天空上,朔漠旁,人的夢里。

后世,關于王昭君的事跡在《漢書》、《琴操》、《西京雜記》、《樂府古題要解》之外,還有不可勝數的詩詞、小說與戲劇。李白、白居易、王安石、歐陽修的夢里都有王昭君的一段香魂。"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愁苦辛勤憔悴盡,如今卻似畫圖中。""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一種不盡的憐惜與感嘆,一種無限的迷離與悲苦。

杜甫《詠懷古跡》寫道:"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溯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杜甫借他人之酒澆自己心中的塊壘,抑怨帝王不識人,致使滿腔遺恨。其實,古往今來,猶如杜詩的幽怨與凄涼,融入昭君的空恨與哀弦,比比皆是。紅粉飄零,遠適異域;文士飄零,孤影獨命。青冢墓碑語,"一身歸朔漠,數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論,幾與衛霍同。"大抵給人一種寄托與安慰。

陳志歲《昭君出塞》組詩其一曰:"消息深宮獨晚聞,挺身而出見超群。臨行回首望天闕,似有衷言說與君。"其二云:"駿馬嘶鳴催淚人,琵琶戎服向胡塵。漢皇恨殺毛延壽,詎省根由在自身。"其三:"邊事年年風雨中,今朝身現得寧戎。塞南枉有兵千萬,未抵琵琶一曲工。"大筆翻寫出昭君之新形象,為民族大義挺身而出,為漠塞南北息兵工鼓琵琶,同時抨擊了漢帝浮朽暗弱的宮廷生活。


傳統劇目


劇情:漢元帝后宮美女王嬙(昭君)因不肯賄賂畫工毛延壽,被畫為丑狀。元帝不加召幸,昭君彈琵琶自嘆。終被元帝發現其美,斬毛延壽。一名《王昭君》,又名《漢明妃》,《青冢記》。略見《漢書·匈奴傳》,元馬致遠《漢宮秋雜劇》,關漢卿《哭昭君》雜劇,吳昌齡《月夜走昭君》雜劇,明陳與郊《昭君出塞》雜劇及明人《和戎記》傳奇。尚小云的代表作。后來楊榮環曾改編演出。舞蹈性強。川劇有《漢貞烈》,亦分折演出,秦腔、同州梆子有《昭君和番》,滇劇有《王昭君》,河北梆子、湘劇、徽劇均有此劇目。


影視形象


1940年香港電影《王昭君》,容小意扮演王昭君

1955年香港電影《王昭君》,利青云扮演王昭君

1964年香港電影《王昭君》,林黛扮演王昭君

1984年香港電視劇《王昭君》,魏秋華扮演王昭君

1987年內地電視劇《王昭君》,黃虹扮演王昭君

1988年臺灣電視劇《昭君傳奇》,宋岡陵扮演王昭君

2006年內地電視劇《昭君出塞》,李彩樺扮演王昭君

2007年內地電視劇《王昭君》,楊冪扮演王昭君

2008年內地電視劇《母儀天下》,白慶琳扮演王昭君

2013年靜態電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王玉婷扮演王昭君



?

4826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

上一篇:318川藏線
下一篇:冰島

標簽

一秒推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洛县| 鹤岗市| 盖州市| 溧水县| 贡山| 武宣县| 巴塘县| 仁寿县| 上虞市| 随州市| 山阴县| 正安县| 宁远县| 湖南省| 兰州市| 西华县| 九龙城区| 苍南县| 浪卡子县| 宣武区| 福鼎市| 谢通门县| 叶城县| 北票市| 比如县| 崇文区| 扬中市| 光山县| 全椒县| 杭州市| 安平县| 托里县| 肥乡县| 阆中市| 衡阳县| 克拉玛依市| 海林市| 勐海县| 兴城市| 珠海市| 息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