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20世紀“短篇小說大師”)
摘要: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年7月14日—1991年5月), 美國猶太作家,被稱為20世紀“短篇小說大師”。于197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04年7月14日,辛格出生于波蘭萊昂辛地區。 1919年,辛格15歲時,開始用希伯來語寫作;1921年,辛格17歲時,又改用意第緒創作。1923年,辛格在華沙跟哥哥在報社工作。1935年,在... [閱讀全文]
摘要: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1904年7月14日—1991年5月), 美國猶太作家,被稱為20世紀“短篇小說大師”。于197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04年7月14日,辛格出生于波蘭萊昂辛地區。 1919年,辛格15歲時,開始用希伯來語寫作;1921年,辛格17歲時,又改用意第緒創作。1923年,辛格在華沙跟哥哥在報社工作。1935年,在... [閱讀全文]
摘要:雅羅斯拉夫·塞弗爾特(Jaroslav Seifert,1901年9月23日~1986年)是當代捷克斯洛伐克最重要的詩人。他一生中總共出版了三十九部詩集,主要有《淚城》《全是愛》《信鴿》《裙兜里的蘋果》《維納斯之手》《窮畫家到世間》《媽媽》《鑄鐘》《皮卡迪利的傘》《避瘟柱》《身為詩人》等。除了詩歌創作,塞弗爾特還譯過法國詩人阿波利奈爾的作品,創作出版過《極樂園上空的星星》《手與火焰》《世間萬般美》... [閱讀全文]
摘要:克洛德·西蒙(法語:Claude Simon,1913年10月10日-2005年7月6日),法國新小說派代表作家,198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代表作及成名作《弗蘭德公路》。1913年10月10日生于原法屬殖民地馬達加斯加島,在1985年因“在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描寫中,把詩人、畫家的豐富想像和對時間作用的深刻認識融為一體”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使法國和世界文學界深感震驚和意外。因為評論界一向是把羅伯推崇... [閱讀全文]
摘要:沃萊·索因卡(Wole Soyinka,1934—),尼日利亞劇作家、詩人、小說家、評論家。他一生寫了30多部作品,絕大多數諷刺非洲的社會文化風氣和社會弊端。1934年出生于尼日利亞西部阿貝奧庫塔約魯巴族一個學校督學的家庭。他先在尼日利亞伊巴丹大學接受教育。1954年,他二十歲時,進英國利茲大學,專攻英語。198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非洲作家。人物經歷沃萊·索因卡(A... [閱讀全文]
摘要:約瑟夫·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1940年5月24日~1996年1月28日),俄羅斯猶太裔美國詩人,散文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40年5月24日,布羅茨基生于蘇聯列寧格勒,1955年開始創作詩歌,1972年被剝奪蘇聯國籍,驅逐出境,后移居美國,曾任密歇根大學駐校詩人,后在其他大學任訪問教授,1977年加入美國籍,198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主要著作有詩集《詩選》《言論之一部分... [閱讀全文]
摘要:納吉布·馬哈富茲(1911年12月11日—2006年8月29日),埃及作家和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知識分子之一。納吉布四歲時就被送到私塾學習《古蘭經》,接受宗教啟蒙教育。1988年他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他是第一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阿拉伯語作家。獲獎理由:“他通過大量刻畫入微的作品—洞察一切的現實主義,喚起人們樹立雄心—形成了全人類所欣賞的阿拉伯語言藝術”。個人經歷1930年,納吉布·馬哈福茲進入開羅大學... [閱讀全文]
摘要:奧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1914.3.31~1998.4.19),墨西哥詩人、散文家。生于墨西哥城。帕斯的創作融合了拉美本土文化及西班牙語系的文學傳統,繼承歐洲現代主義的形而上追索以及用語言創造自由境界的信念。1990年由于“他的作品充滿激情,視野開闊,滲透著感悟的智慧并體現了完美的人道主義”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人物生平奧克塔維奧·帕斯1914年生于墨西哥城。父親是記者、律師,曾... [閱讀全文]
摘要:納丁·戈迪默(Nadine 'Gordimer,1923年11月20日–2014年7月13日),南非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說《七月的人民》《無人伴隨我》。1923年,戈迪默生于約翰內斯堡附近一座名叫斯普林斯的礦業小城中。13歲時,戈迪默在約翰內斯堡《星期日快報》兒童版上發表了一篇寓言故事《追求看得見的黃金》,從此開始了筆耕生涯。她的第一個短篇小說集《面對面》出版于1948年,20世紀50年代出版的《... [閱讀全文]
摘要:德里克·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1930年1月23日~2017年3月17日),圣盧西亞詩人、劇作家及畫家,主要作品有《在綠夜里》《西印度群島》《白鷺》等。1930年1月23日,德里克·沃爾科特出生于圣盧西亞的卡斯特里。1953年,畢業于西印度大學獲得文學學士學位。1962年出版詩集《在綠夜里》。曾獲得1992年諾貝爾文學獎和2011年艾略特獎。2017年3月17日,德里克·沃爾科特在... [閱讀全文]
摘要:托妮·莫里森(1931年2月18日-2019年8月5日),美國黑人女作家,生于俄亥俄州洛雷恩。霍華德大學畢業。20世紀60年代末登上文壇,其作品情感熾熱,簡短而富有詩意,并以對美國黑人生活的敏銳觀察聞名。主要作品有《最藍的眼睛》(1970)《蘇拉》(1974)《所羅門之歌》(1977)和《柏油娃》(1981)等。1989年起出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199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2019年8月5日夜里,美... [閱讀全文]
摘要:大江健三郎(1935年1月31日-2023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南部四國島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日本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941年進入當時的國民學校, 1945年,大江健三郎10歲時,日本投降,美軍對日本的軍事占領、新憲法的實施及民主思想教育,對他日后反對侵略戰爭、關注社會問題及人類命運的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1950年3月,大江健三郎15歲時自大瀨中學畢業,4月升入愛媛縣立內... [閱讀全文]
摘要:薩爾曼·魯西迪(Sir Salman Rushdie )爵士,1947年6月19日出生于印度孟買,中文名又譯為薩爾曼·拉什迪,十四歲移居英國讀書。其作品風格往往被歸類為魔幻寫實主義,作品顯示出東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1981年發表的《午夜之子》被視為他的代表作,獲得當年的布克獎,并且在2008年被評為“布克獎40周年最佳作品”。2007年,他因在文學上的成就,被英女王冊封為爵士。2008年他入選《泰... [閱讀全文]
摘要:維斯瓦娃·辛波絲卡(Wislawa Szymborska,1923年7月2日一2012年2月1日),波蘭女作家,同時也是位杰出的翻譯家,將許多優秀的法國詩歌翻譯成波蘭語,并于1996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其詩作被稱為“具有不同尋常和堅韌不拔的純潔性和力量”。有《一見鐘情》,《呼喚雪人》等著作。她是第三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詩人(前兩位是一九四五年智利的加夫列拉·米斯特拉爾和一九六六年德國的奈莉·薩克... [閱讀全文]
摘要:達里奧·福(Dario Fo,1926年3月24日—2016年10月13日),意大利劇作家、戲劇導演。1929年,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凡雷賽省雷丘諾—桑賈諾鎮。 1957年,成立自己的戲劇公司。1959年,發表戲劇《大天使不玩彈球》。1970年,發表戲劇《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1974年,發表戲劇《拒不付款》。1986年,獲奧比獎;同年,獲第五屆全國反對暴力和卡莫拉獎。1987年,獲... [閱讀全文]
摘要:若澤·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1922年11月16日~2010年6月18日),葡萄牙作家,主要作品有《修道院紀事》《失明癥漫記》《復明癥漫記》等。1922年11月16日,若澤·薩拉馬戈出生在葡萄牙里巴特茹省戈萊加地區阿濟尼亞加。1947年,出版處女作《罪惡的大地》。1969年,加入葡萄牙共產黨。1982年,出版《修道院紀事》。曾獲得1995年年度卡蒙斯文學獎和199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