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埃爾·居里(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居里定律”的發現者)
摘要:皮埃爾·居里(法語: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1906年4月19日),巴黎人,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的丈夫。也是“居里定律”的發現者。1903年和居里夫人還有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06年4月19日,皮埃爾·居里在一場馬車車禍中不幸遇難。人物生平1859年5月15日出生于法國巴黎, 他是醫生尤金·居里博士之子。他從小聰明伶俐,喜歡獨立思考,又富有... [閱讀全文]
摘要:皮埃爾·居里(法語: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1906年4月19日),巴黎人,法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居里夫人的丈夫。也是“居里定律”的發現者。1903年和居里夫人還有貝克勒爾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1906年4月19日,皮埃爾·居里在一場馬車車禍中不幸遇難。人物生平1859年5月15日出生于法國巴黎, 他是醫生尤金·居里博士之子。他從小聰明伶俐,喜歡獨立思考,又富有... [閱讀全文]
摘要: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法文:Antoine Henri Becquerel,1852-1908年),法國物理學家。1852年生于法國。因發現天然放射性,與皮埃爾·居里和瑪麗·居里夫婦因在放射學方面的深入研究和杰出貢獻,共同獲得了190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個人簡介1852年12月15日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Antoine Henri Becquerel)生于法國巴黎,出身于一個有名望的學者和科... [閱讀全文]
摘要:約翰·威廉·斯特拉特(John William Strutt),尊稱瑞利男爵三世(Third Baron Rayleigh)(1842—1919年),英國物理學家。1904年,因“研究氣體密度,并從中發現氬”,瑞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雷利勛爵(Lord Rayleigh)本名約翰·威廉·斯特拉特,后因繼承了他祖父和父親的爵位,所以他在三十二歲的時候,就根據英國的習慣,稱為雷利勛爵第三,科學界一般... [閱讀全文]
摘要:菲利普·萊納德(Philipp Eduard Anton von Lénárd,1862年6月7日-1947年5月20日),德國物理學家,1905年他接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金。萊納德在研究陰極射線時曾獲得卓越成果,為此獲得諾貝爾獎;他用實驗發現了光電效應的重要規律;他也提出過一種原子結構設想。萊納德像他同時代的湯姆孫和盧瑟福一樣是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但是他反對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萊納德是一個狹隘民... [閱讀全文]
摘要:約瑟夫·約翰·湯姆遜(Joseph John Thomson;1856年12月18日—1940年8月30日),英國物理學家,電子的發現者。約瑟夫·約翰·湯姆遜是第三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以其對電子和同位素的實驗著稱。一幅他正在研究陰極射線管的肖像掛在實驗室的麥克斯韋講演廳里。1940年8月30日,湯姆遜逝世于劍橋。享年84歲。人物生平1856年12月18日生于英國曼徹斯特,父親是一個專印大學課本的... [閱讀全文]
摘要:阿爾伯特·亞伯拉罕·邁克爾遜(Albert Abraham Michelson,1852年12月19日-1931年5月9日),美國物理學家。邁克爾遜主要從事光學和光譜學方面的研究,他以畢生精力從事光速的精密測量,在他的有生之年,一直是光速測定的國際中心人物。他發明了一種用以測定微小長度、折射率和光波波長的干涉儀(邁克爾遜干涉儀),在研究光譜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發明精密光學儀器和借助這些儀器在光... [閱讀全文]
摘要:加布里埃爾·李普曼(法語:Gabriel Lippmann,1845年8月16日-1921年7月13日),法國物理學家。因為發明制作彩色玻璃照相技術,于190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除此之外,他亦對物理波長的干涉現象有其深研,亦有李普曼干涉定律發表。人物生平1845年8月16日加布里埃爾·李普曼出生于盧森堡。父親是洛林人,母親是阿爾薩斯人。他倆都在盧森堡的貴族官府里當家庭教師,生活是優裕的。但是他... [閱讀全文]
摘要:卡爾·費迪南德·布勞恩(Karl Ferdinand Braun,1850年6月6日-1918年4月20日),德國物理學家,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陰極射線管的發明者。人物生平1850年6月6日,布勞恩出生在富爾達,父親是個公務員。1868年開始在德國馬爾堡大學學習數學和自然科學。1869年轉去柏林大學研究天線。1872年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博士導師:奧古斯特·孔脫。博士學生:列昂尼德·伊... [閱讀全文]
摘要:伽利爾摩·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1874年4月25日—1937年7月20日),意大利無線電工程師、企業家、實用無線電報通信的創始人。1874年4月25日,伽利爾摩·馬可尼生于意大利的博洛尼亞市。他的家庭十分富裕,他在家庭教師的指導下學習。在博洛尼亞大學學習期間,他用電磁波進行約2公里距離的無線電通訊實驗,獲得成功。1897年,在倫敦成立“馬可尼無線電報公司”。1909年他與布... [閱讀全文]
摘要:約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通常稱為范德·瓦耳斯或范德華,Johannes Diderik van der Waals,1837年11月23日~1923年3月8日),荷蘭物理學家。曾任阿姆斯特丹大學教授。對氣體和液體的狀態方程所作的工作。獲得19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范德華力(即分子間作用力)。人物生平早年時光和教育1837年11月23日約翰內斯·迪德里克·范德瓦爾斯... [閱讀全文]
摘要:威廉·維恩(Wilhelm Carl Werner Otto Fritz Franz Wien ,1864年1月13日—1928年8月30日),德國物理學家,研究領域為熱輻射與電磁學等。1911年,他因對于熱輻射等物理法則貢獻,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火星上有一個隕石坑以他的名字命名。人物生平1864年1月13日,出生在東普魯士(現俄羅斯)的菲施豪森(Fischhausen),德國物理學家,研究領域... [閱讀全文]
摘要:尼爾斯·古斯塔夫·達倫(Nils Gustaf Dalén,1869年11月30日-1937年12月9日),瑞典物理學家與發明家,研究領域為機械工程的應用。1912年因為發明結合燃點航標、燃點浮標和蓄電池等功能的自動調節裝置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人物生平1869年11月30日,倫達出生于卡拉堡的斯滕斯托普。他的父親忙于農業、園藝和奶場的工作,而達倫卻傾向于工程事業。1892年通過自學,達倫考入哥德... [閱讀全文]
摘要:海克·卡末林·昂內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1853年9月21日~1926年2月21日),荷蘭物理學家,1913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以表彰他對低溫物質特性的研究。1911年發現了物體的超導性,低溫物理學的奠基人。人物生平海克·卡末林·昂內斯的父親擁有一制瓦廠,但他的母親藝術素養頗佳,深深影響了他。他的姐夫是當時萊頓有些名氣的畫家。1853年9月21日生于格羅寧根。他年輕... [閱讀全文]
摘要:馬克思·馮·勞厄(Max von Laue,1879年10月9日—1960年4月24日),德國物理學家,1912年發現了晶體的X射線衍射現象,并因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這是固體物理學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現,從此,人們可以通過觀察衍射花紋研究晶體的微觀結構,并且對生物學、化學、材料科學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例如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就是通過X射線衍射方法得到了DNA分子的雙螺旋結構。人物生平... [閱讀全文]
摘要:威廉·亨利·布拉格(Sir William Henry Bragg,1862年7月2日-1942年3月10日),英國物理學家,現代固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威廉·亨利·布拉格是威廉·勞倫斯·布拉格的父親 。他早年在劍橋三一學院學習數學,曾任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及英國利茲大學、倫敦大學學院教授,1940年出任皇家學會會長。由于在使用X射線衍射研究晶體原子和分子結構方面所作出的開創性貢獻,他與...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