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齒龍
摘要:滑齒龍是一種海洋爬行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它們粗壯的身影在四片中等大小槳鰭的驅動下四處游蕩。滑齒龍的長顎里滿部尖銳的牙齒。滑齒龍的鼻腔結構使得它在水中也能嗅到氣味,這樣滑齒龍就可以在很遠的地方發現獵物行蹤。除了要上浮呼吸外,滑齒龍一生都在水中度過,因此它們也是卵胎生動物,喜歡在淺海域產仔。滑齒龍意思是“平滑側邊牙齒”,是種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屬于蛇頸龍目里短頸部的上龍亞目。滑齒龍生存于中侏羅紀的卡洛... [閱讀全文]
摘要:滑齒龍是一種海洋爬行動物,在侏羅紀晚期,它們粗壯的身影在四片中等大小槳鰭的驅動下四處游蕩。滑齒龍的長顎里滿部尖銳的牙齒。滑齒龍的鼻腔結構使得它在水中也能嗅到氣味,這樣滑齒龍就可以在很遠的地方發現獵物行蹤。除了要上浮呼吸外,滑齒龍一生都在水中度過,因此它們也是卵胎生動物,喜歡在淺海域產仔。滑齒龍意思是“平滑側邊牙齒”,是種肉食性海生爬行動物,屬于蛇頸龍目里短頸部的上龍亞目。滑齒龍生存于中侏羅紀的卡洛... [閱讀全文]
摘要:釘龍(Vectisaurus)生存在距今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時代,是一種植食性恐龍,也叫食草恐龍,主要以植物為食,包括各種蕨類和樹葉。它體型較小,屬于小型恐龍,體長1.5米,體重500公斤。在已知的 767 種恐龍中,體形排在第 602位。釘龍生活習性釘龍生活在歐洲的白堊紀草食恐龍,身長1.5米,體重500公斤。釘龍這種恐龍的化石最早在英國的懷特島被發現,長相有些像禽龍,但是也有些區別,那就是... [閱讀全文]
摘要:查摩西斯龍發現于羅馬尼亞西部的特蘭西瓦尼亞哈特茲哥(hatzeg)盆地,該盆地發現了包括獸腳類,蜥腳類,甲龍類與鳥腳類。物種學史在1899年,法蘭茲·諾普喬(Franz Nopcsa)將發現于特蘭西瓦尼亞(羅馬尼亞西部)的許多化石,建立為柵齒龍的一種,強壯柵齒龍(Mochlodon robustum),種名意指它們的粗壯體型[1]。在1915年,諾普喬將其改歸類于凹齒龍的一種,強壯凹齒龍(Rhab... [閱讀全文]
摘要:異波塞東龍(學名Xenoposeidon)是一種巨型恐龍。在已知的 767 種恐龍中,體形排在第52位。與異波塞東龍 體形接近的恐龍,有俾路支龍,巨腳龍,南方梁龍,溝椎龍,東北巨龍,沉重龍等。生存年代異波塞東龍生活在距今1.45億年 ~ 1.36億年前的晚侏羅世。形態特征異波塞東龍屬于巨型恐龍,體長15 - 20米。分布范圍異波塞東龍發現的地點在歐洲,英國。 [閱讀全文]
摘要:槽齒龍,是種素食性恐龍,生存于晚三疊紀諾利階與瑞提階。槽齒龍曾于三疊紀晚期在英格蘭及威爾斯一帶生活,體形像一只大狗,其后期近親只以四肢笨拙地移動。對于有望打破舊有觀點。形態特征槽齒龍生活在侏羅紀早期,長2米。它是一種瘦長的動物,長著小腦袋、長脖子和長尾巴。槽齒龍平均身長為1.2米,高度約30厘米,體重為30公斤。它們擁有小型頭部、大型拇指尖爪、修長的后肢、長頸部、前肢比后肢短、長尾巴。它們是二足恐... [閱讀全文]
摘要:沼澤龍(屬名:Telmatosaurus)是白堊紀晚期恐龍的一屬,意為“沼澤蜥蜴”,是一種生活在濕地,沼澤,沼澤地的禽龍類恐龍。屬相當小的鴨嘴龍類,身長接近5米,發現于羅馬尼亞,法國,西班牙。模式種是特蘭西瓦尼亞沼澤龍(T. transylvanicus),是由法蘭茲·諾普喬(Franz Nopcsa von Fels?-Szilvás)在所1903年敘述、命名。形態特征屬相當小的鴨嘴龍類,身長接... [閱讀全文]
摘要:達斯達敏斯龍是生存在距今1.2億年前的早白堊世的超巨型恐龍。發現地點在歐洲、西班牙。物種學史英文名字:Tastavinsaurus達斯達敏斯龍生存年代:距今1.2億年前的早白堊世分布范圍達斯達敏斯龍發現地點:歐洲,西班牙形態特征達斯達敏斯龍體形:超巨型恐龍,體長25米在目前已知的 767 種恐龍中,體形排在第23位。與達斯達敏斯龍 體形接近的恐龍,有包魯巨龍,詹尼斯龍,利加布龍,畸形龍,寶天曼龍,... [閱讀全文]
摘要:塔哈斯克龍(屬名:Tarascosaurus)是種阿貝力龍科恐龍,生存于晚白堊紀的法國。塔哈斯克龍是阿貝力龍科中唯一生存于北半球的屬。形態特征塔哈斯克龍被認為是疑名。 模式種是Tarascosaurussalluvicus,是由Le Loeuff與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在1991年所敘述。塔哈斯克龍身長經估計有4到10米。生活習性塔哈斯克龍出現于探索頻道的電視節目... [閱讀全文]
摘要:瓦爾盜龍(學名Variraptor)是獸腳亞目手盜龍類馳龍科的一屬。學名是以法國南部的瓦爾省及瓦爾河為名。瓦爾盜龍的化石發現于Grès à Reptiles組,是由Le Loeuff及埃瑞克·比弗托(Eric Buffetaut)于1998年所命名。瓦爾盜龍的化石原先被歸類于沼澤鳥龍。形態特征瓦爾盜龍的體形:小型恐龍,體長1.5-1,8米。在已知的769種恐龍中,體形排在第584位。與瓦爾盜龍體形... [閱讀全文]
摘要:圖里亞龍(屬名:Turiasaurus)意為“圖里亞蜥蜴”,圖里亞(Turia)是特魯埃爾省的拉丁名。圖里亞龍是種蜥腳下目恐龍,生存于晚侏羅紀到早白堊紀。形態特征圖里亞龍是迄今為止在歐洲發現的最大的恐龍,體長為30至37米,它前肢上臂的骨骼有1.8米長,后足上帶爪的巨大“腳趾”與足球大小差不多。它是蜥腳類恐龍一個新的分支,也許是從更著名的梁龍和腕龍中單獨進化而來的。圖里亞龍的重量可能相當于8頭成年... [閱讀全文]
摘要:三尖齒龍(屬名:Trimucrodon)意為“有三個溝槽的牙齒”,是種草食性恐龍,生存于晚侏羅紀啟莫里階的葡萄牙,約1億5500萬年前到1億5000萬年前。生活習性草食性恐龍。分布范圍生存于晚侏羅紀啟莫里階的葡萄牙。生物學史在1962到1967年之間,德國動物學家Georg Krusat在葡萄牙勞爾哈(Lourinh?)的丁赫羅港,屬于Camadas de Alcoba?a地層,地質年代相當于啟莫... [閱讀全文]
摘要:皇家龍,英文名(regnosaurus),生存年代為距今1億年前的早白堊世。是一種小型的劍龍類恐龍,體長4米。發現者( discoverer )→ mantell, 1848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mantell, 1848形態特征皇家龍是一種小型的劍龍類恐龍,體長4米,屬于劍龍科下的華陽龍科,它也是最晚的華陽龍科,皇家龍生活在白堊紀早期的英國,它的化石出土于英國的“唐橋井砂... [閱讀全文]
摘要:肉龍屬(學名:Sarcosaurus)意為「肌肉蜥蜴」,是種原始的獸腳亞目恐龍,屬于腔骨龍超科或原始角鼻龍下目,身長約3.5公尺。物種學史肉龍生存于早侏羅紀的錫內穆階,約1億9600萬年前。目前至今發現的肉龍化石包括一個部份骨骸,發現于英格蘭的下里阿斯地層。模式種是伍氏肉龍(S. woodi),是由Andrews在1921年所敘述。在1932年,弗雷德里克·馮·休尼(Friedrich von H... [閱讀全文]
摘要:棱背龍又名肢龍、踝龍或腿龍,是指一種極其原始的鳥臀目植食性恐龍。身體渾圓、四肢短粗、棱背龍體形較小、行動笨拙。肢龍身長約3-4米,重約200千克,全身都披著厚厚的甲板,從頭頂一直覆蓋到尾巴。厚厚的甲板能使肢龍免受肉食恐龍的攻擊。輕度裝甲的棱背龍,身長不超過一輛汽車的長度,頭部小小的,相較之下頸部的長度在所有裝甲恐龍中算是較長的了。肢龍身體最高點在臀部,骨質的筋腱讓它的尾巴挺的直直的,最重要的特征是... [閱讀全文]
摘要:鞍龍(屬名:Sellosaurus)是一種原蜥腳下目恐龍,生存于三疊紀的歐洲,約2億2500萬年前。形態特征鞍龍身長約7米,高度約2.1米,重量約900公斤。如同其他原蜥腳類恐龍,鞍龍也擁有拇指指爪,可能用來自我防御,或是撿取食物用。鞍龍的外表類似板龍,但兩者的演化關系仍未定。鞍龍與板龍的最大不同在于異型齒,鞍龍的前后牙齒形狀有明顯不同。生活習性植食性恐龍。分布范圍生存于三疊紀的歐洲,主要在德國。...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