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賊鷗(黑賊鷗)
長尾賊鷗:別名黑賊鷗,為鷗形目、賊鷗科、賊鷗屬鳥類,原產于繁殖期分布于北極海洋中的島嶼和北極苔原帶。非繁殖期主要棲息于繁殖地南部海洋,遠至地中海、大西洋、非洲西部沿海和美國、日本沿海。我國分布于福建、臺灣、南海、香港周邊海域。繁殖期主要棲息于北極苔原、海岸、丘陵苔原和海中島嶼。冬季主要棲息于海上和近海地區,遷徙期間偶爾也出現于內陸河流與湖泊等水體中。1819年命名,共2個亞種。
翅窄長而尖,嘴較短粗,上嘴先端向下鉤曲。因中央一對尾羽特別長而尖而得名。游泳時頭頸向上豎直,長的尾亦向上舉起。領地性很強,會拼命捍衛其在巢穴周圍的廣大區域,驅趕入侵者,攻擊任何靠近的食肉動物。
科目分類:鷗形
生存環境:海岸
顏色分類:黑色_灰色
性情分類:游禽
最大體型:58cm
遷徙類型:留鳥
壽命年限:25年
適宜溫度:20℃±8℃
食物飼料:雜食
長尾賊鷗形態特征
體長50-58cm,重270-320g,翼展100-120cm。兩個亞種顏色不同,暗色型通體黑褐色,數量已很稀少。淡色型前額、頭頂和后枕黑褐色。后頸白色,具黃色尖端。整個上體灰褐色,較短尾賊鷗淡。頰白色,具黃色和淡黃色尖端。下體白色,到腹逐漸變暗,有的到胸即呈淡灰色。腹和肛周,以及尾下覆羽淡灰褐色。尾黑色,中央一對尾羽特別長,通常較外側尾羽長16-25cm,顯著突出于兩側尾羽,尖端較尖。虹膜黑褐色,嘴黑色,腳灰色或暗灰色,趾和蹼黑色。
長尾賊鷗生活習性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飛行時常在空中翱翔或盤旋。8-10月南飛,4-5月回歸北半球。有3種鳴叫Kreck、Kliu、Kuep。Kreck用于俯沖攻擊哺乳動物入侵其領土時,而Kliu用于驅逐入侵的鳥類。這兩個叫聲也結合成更長的叫聲,用于明確領土范圍。Kuep也用于親鳥呼喚幼鳥,也用于領土爭端中。
長尾賊鷗飼養方法
覓食方式主要靠自己捕食,較少偷竊和搶奪其他海鳥的食物。主要以小魚、嚙齒類、小鳥、雛鳥、甲殼類、軟體動物、蠕蟲、昆蟲、昆蟲幼蟲、植物漿果和人類廢棄物為食。
長尾賊鷗雌雄分辨
幼鳥羽色變化亦較大,頭從乳白色至暗褐色,具暗色縱紋和赭色羽緣。上體黑褐色,具有比較窄的、不明顯的赭白色羽緣。長的尾上覆羽白色,具有寬的黑色橫斑。頰、喉灰褐色。前頸灰色,其余下體白色而密被灰褐色橫斑。
長尾賊鷗繁殖方式
繁殖期6-7月。營巢于北極苔原和森林苔原地上,也在海岸和海中島上營巢。喜歡在內陸干燥的地面筑巢。單獨或成對繁殖。產卵之前像短尾賊鷗一樣,亦要進行求偶飛行。通常營巢于苔原地上干燥的地方,巢實際僅為一淺坑,內無任何內墊物,或僅有一些苔蘚。每窩產卵1-3枚。卵為橄欖色或綠褐色、具黑褐色斑紋,主要集中在鈍端,卵為鈍卵圓形。雌雄輪流孵卵,當有入侵者時,常進行攻擊或假裝受傷而引開入侵者。孵化期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