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雉(雞尾水雉、長尾水雉)
水雉別名雞尾水雉、長尾水雉,為鸻形目、水雉科、水雉屬鳥類,原產于亞洲南部地區,包括印度、緬甸、泰國、馬來半島、中南半島、菲律賓、印尼、阿曼。偶見于也門、阿富汗、澳大利亞等地。棲息于熱帶及亞熱帶的開放性濕地,通常是富有挺水植物和漂浮植物的淡水湖泊、池塘和沼澤地帶。1786年命名,無亞種。模式產地:菲律賓呂宋島。
因其有細長的腳爪,能輕步行走于睡蓮、荷花、菱角、芡實等浮葉植物上,且體態優美,羽色艷麗,被美稱為“凌波仙子”。善游泳和潛水,游泳時頭尾上揚,露出水面甚高,有時亦潛行于水底或沿水面飛行。鳴叫似貓的“喵喵”聲。
科目分類:鸻形
生存環境:濕地
顏色分類:白色_黑色
性情分類:涉禽
最大體型:58cm
遷徙類型:候鳥
壽命年限:30年
適宜溫度:20℃±10℃
食物飼料:肉食
水雉形態特征
頭體長31-58cm。夏羽頭、頦、喉和前頸白色,后頸金黃色,枕黑色,往兩側延伸成一條黑線,沿頸側而下與胸部黑色相連,將前頸白色和后頸金黃色截然分開。背、肩棕褐色,具紫色光澤。腰、尾上覆羽和尾黑色。虹膜褐色,嘴藍灰色,尖端綴有綠色,附蹠和趾淡綠色。冬羽頭頂和后頸黑褐色,具白色眉紋,頸側具黃色縱帶,一條粗的黑褐色過眼紋沿頸側黃色縱帶前面而下,與寬闊的黑褐色胸帶相連。
水雉生活習性
單獨或成小群活動,冬季有時亦集成大群。性活潑,善行走,步履輕盈,能在漂浮于水面的百合、蓮、菱角等水生植物上來回奔走和停息。常在小型池塘及湖泊的浮游植物如睡蓮及荷花的葉片上行走。挑挑揀揀地找食,間或短距離躍飛到新的取食點。
水雉飼養方法
以昆蟲、蝦、軟體動物、甲殼類等小型無脊椎動物和水生植物為食。
水雉雌雄分辨
幼鳥似非繁殖期成鳥,但頸無黃色縱紋。
水雉繁殖方式
繁殖期49月,一雌多雄制,雌鳥常為爭偶爾毆斗。通常營巢于蓮葉、百合葉、水仙花葉以及大型浮草上。巢較小而薄,呈盤狀,主要由干草葉和草莖構成。每窩產卵4枚,卵為梨形,顏色變化較大,有綠褐色、黃銅色、橄欖褐色到深紫栗色、極富光澤。孵卵由雄鳥承擔,在一個繁殖季節雌鳥有時可產卵10窩以上,分別由不同的雄鳥孵化,卵化期26天。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