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械龍
棄械龍(學名:Anoplosaurus)是結節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于下白堊紀阿爾布階末期的英格蘭劍橋郡。
雖然它的名字是“沒有裝甲的蜥蜴”,有認為它其實是有裝甲的,而被分類在甲龍下目中。
物種學史
絲萊博士(Harry Govier Seeley)于1879年將一部分的顱后骨、牙齒碎片、幾塊由頸部及背部的脊骨、薦骨、部分肩帶、肱骨碎片、部分左大腿骨、左脛骨、腳掌、肋骨及其他碎片命名為棄械龍屬。由于它小型的體型,他認為可能是幼龍。其他學者開始認為它是裝甲恐龍,直至1923年諾普喬(Franz Nopcsa)認為部分的遺骸應屬于彎龍,而其他遺骸則屬于棘甲龍。這個建議亦被支持,但有部分的修訂如改為屬于禽龍類?Suberbiola及Barrett重新審核遺骸,認為應該屬于結節龍科的基底成員,缺少裝甲的原因可能是這恐龍在幼年時死亡。其他的評論亦贊成這個解釋。
另一個種,稱為大棄械龍(A. major),是由絲萊于1879年所命名。這是一個頸部脊骨及三個部分尾部脊骨,原屬于Acanthopholis stereocercus,且與模式種出自同一地層。這個種現已被認為是嵌合體,頸部脊骨是從甲龍科而來,尾巴是屬于禽龍類的未定屬。
馬里蘭原棄械龍(Propanoplosaurus marylandicus),這種恐龍生活在早期白堊紀,是一種有甲食草恐龍。馬里蘭州有溫暖的熱帶環境,因此在白堊紀早期,出現了許多恐龍,而馬里蘭原棄械龍則是整個美國東海岸唯一的早白堊世的結節龍科恐龍。
形態特征
據悉,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結節龍,它們是一種短頸的食草恐龍,有著矮小的鼻子和厚重的甲片,在其甲片上有尖銳的勾刺。它們在成長到大約 30英尺長時完全成型,具有短小的牙齒和強有力的下顎。最早發現這種恐龍并把研究報告發表在《古生物學報》上的馬里蘭州古生物學家雷斯坦福說“恐龍的生長速度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快,我們能看出這只是一只小家伙,因為它的軟骨在死亡后仍有彈性,而不是僵化了?!?/p>
生活習性
棄械龍是四足的草食性恐龍,在其體上有裝甲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