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獵龍
侏羅獵龍是一種小型獸腳類恐龍,屬于虛骨龍類中的美頜龍類。侏羅獵龍的正型標本是一件幼年早期階段的個體,體長僅有75厘米。侏羅獵龍的定種描述文獻認為這種恐龍的身體表面沒有羽毛,然而后續的一些研究通過更精密的觀測手段發現,侏羅獵龍的尾巴基部保存了一些鱗片狀的結構,并且侏羅獵龍身體的很多部位也都找到了羽毛的痕跡。
命名由來
侏羅獵龍的屬名意為“侏羅山脈的獵人”,主要為了突出它的發現地侏羅山脈。種名“斯氏”是為了紀念化石點的所有者斯塔克家庭。
基本信息和形態學
侏羅獵龍目前只有一件標本,即正型標本JME Sch 200,是一件保存幾乎完整的標本,只有尾巴末端略微有一點缺失。這件標本的薦椎沒有愈合,且神經棘也沒有和椎弓愈合,因此是一件幼體。
侏羅獵龍具有以下特征組合用以區別于其它的獸腳類恐龍:侏羅獵龍是一種體型很小的獸腳類恐龍(保存的體長為65厘米,估計全長在75-80厘米左右)。上頜骨只有8顆牙齒。前頜骨和上頜骨接縫處沒有明顯的間隙。前頜骨牙齒的遠中脊上具有小鋸齒,近中脊無鋸齒。眶后骨的顴骨突的前邊緣有明顯的凹陷。肩胛骨比較細長,且肩胛骨柄的頸部非常窄。侏羅獵龍的眶前窗前后向長度與眼眶前后向長度相當。肱骨的三角肌脊不是很發達。爪子的近端背腹向較厚,但是從總長度的中點處開始突然變得尖細。在前頜骨-上頜骨接縫處向后方的不遠處有一明顯的凹陷。
系統發育位置
目前基于大矩陣的系統發育分析都支持侏羅獵龍屬于虛骨龍類,手盜龍形類的美頜龍類,如菲利.森特2012年的基于簡約法的分析,邁克爾.李等人2014年的貝葉斯末端定年分析和布魯薩特等人2014年的基于簡約法的分析。但是美頜龍類內部分系統發育框架解析度較差,基于不同矩陣的計算結果可能會不一樣。如菲利.森特等人2012年的系統發育分析認為侏羅獵龍與棒爪龍的親緣關系最近,而邁克爾.李等人2014年的分析認為侏羅獵龍與中華麗羽龍的親緣關系最近。布魯薩特等人2014年的分析里美頜龍類是一個梳子狀結構,無法判斷侏羅獵龍和誰的親緣關系更近或更遠。該詞條將給出菲利.森特等人2012年的美頜龍類系統發育框架作為參考。
軟組織印痕和科學意義
侏羅獵龍的定種描述文獻認為侏羅獵龍僅有尾巴基部保存了一些鱗片印痕,而沒有羽毛印痕。但是根據當時的研究進展,同屬于美頜龍的中華龍鳥,以及鐮刀龍類的北票龍,竊蛋龍類的尾羽龍,馳龍類的小盜龍和中國鳥龍都具有羽毛。因此研究人員認為,侏羅獵龍作為一只沒有羽毛的虛骨龍類,它的發現表明羽毛在獸腳類恐龍中的演化過程更為復雜,并且在一些支系中也會存在羽毛退化的現象。不過他們也承認無法排除個體發育對于羽毛發育帶來的影響,以及季節變化是否會影響恐龍長羽毛。古脊椎所的徐星在接受《自然》雜志的采訪時認為侏羅獵龍應該還是長有羽毛的,而論文中稱只發現了鱗片沒有發現羽毛可能是由于侏羅獵龍本身羽毛就比較少,全身大部分由鱗片覆蓋,因此在化石化的過程中,羽毛保存下來的概率也很低。現生鳥類只有腳部和小腿下部是由鱗片覆蓋的。
在后續的研究中,研究團隊使用紫外光仔細的觀察化石分,終于發現了羽毛印痕。這些羽毛印痕與中華龍鳥中的一樣,是絨毛狀的羽毛。它們分布在標本的吻端,小腿,尾巴的脈弧和椎體附近。進一步的研究認為,曾經認為是鱗片的結構可能是由于脂肪體經過化石化過程導致的。當然,即使在侏羅獵龍身上發現了羽毛印痕,也不會太影響定種文獻中的結論。一些大型化的虛骨龍類,如霸王龍和特暴龍確實可能沒有羽毛,原因之一是它們既不需要飛行,又生活在炎熱的地區,因此沒有什么理由認為它們會有羽毛,其二是大型化可能也是導致羽毛退化的原因。羽毛這一特征在虛骨龍類中廣泛存在確實不假,但是不分青紅皂白的給所有恐龍在“科學復原”時都加上羽毛也是不準確的。
夜行性和捕食行為
2011年的一項研究比較了侏羅獵龍的鞏膜骨和現生動物的鞏膜骨,依據系統發育判別分析的結果,研究者認為侏羅獵龍是一種夜行小恐龍。不過更嚴謹的說法是侏羅獵龍的幼體是夜行性的,成體是否也是夜行性需要進一步的化石證據。另外一項研究認為侏羅獵龍尾巴附近的小的圓形結構是皮膚感受器官。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皮膚感受器官的功能與現生鱷魚的感受器官功能相似,用于感受水流的擾動,因此侏羅獵龍也可能下水抓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