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肋龍
雜肋龍(學名:Poekilopleuron)是一屬基礎堅尾龍類恐龍,屬于斑龍科。雜肋龍的身長9米,體重達1噸。它們生存于侏羅紀中期(巴統階),約1億6800萬到1億6500萬年前。它的化石是部分的骨骼,最初于1824年在法國發現,并被命名為斑龍的一個種。于1923年才被更名為雜肋龍。1824年發現的骨骼化石是最先發現的雜肋龍化石,但卻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破壞。由于原有的化石已被破壞,還未發現其他的化石,加上它曾更名,故雜肋龍的分類上有很大的爭議而未能解決。
發現過程
卡昂市地處法國諾曼底地區的沿海地帶,這里的calcaire層富含海中貝類的石灰巖土,雜肋龍就在這里被發現。這是有史以來最完整的巨齒龍科(megalosauridae)的頭骨,不過由于特征尚不明確,該標本歸屬于雜肋龍還屬可疑。
但是此次發現的意義卻不止如此,該標本對獸腳類堅尾龍次亞目的系統分類-地理復原具有重要的作用。該具雜肋龍與美扭椎龍(eustreptospondylus)及非洲獵龍(afrovenator)有密切的關系。巨齒龍科(megalosauridae)已經與蠻龍(torvosaurus)合并起來。而巨齒龍科(蠻龍科)派生自棘龍超科(spinosauroidea)【今鳥亞綱+蠻龍】,而與之一起還有新堅尾龍類(neotetanurae)的姊妹群。但這兩個系統分類迄今還只是假設,對肉食恐龍的主要擴散我們還不夠了解。曾有一個顱骨被歸類于雜肋龍的新種,名為P.valesdunensis。2006年,這個種建立為新屬-迪布勒伊洛龍(Dubreuillosaurus)。在2010年的斑龍重新研究中,雜肋龍被歸類于異特龍超科演化支。
生存年代
雜肋龍生活在距今1.66億年 ~ 1.63億年前的中侏羅世。
分布范圍
雜肋龍發現于歐洲,法國。
形態特征
雜肋龍體形屬于大型恐龍,體長8米。雜肋龍最特別的地方是其大手臂,是較為原始的特征。它不像后期的獸腳亞目的手臂很小,而是長及強壯的。雜肋龍的前臂短而粗壯,而年代較晚期的北美洲近親蠻龍也有類似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