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
豺:犬科、豺屬動物,大小似犬而小于狼,體長85-130厘米,尾長45-50厘米,體重15-32千克。吻較狼短而頭較寬,額頭比狼平,耳朵半圓形,四肢比狼略短。尾比狼略長,但不超過體長的一半,其毛長而密,略似狐尾。背毛紅棕色,毛尖黑色,腹毛較淺淡。下臼齒每側僅2枚。
豺生活在丘陵、山地及森林地帶,對氣溫適應廣泛;喜群居,豺群通常包括5-12只個體,有時幾個豺群也會組成30只以上的大族群。多在晨昏活動,行動快速詭秘,善于追逐圍獵;捕食水牛、馬、鹿、山羊、野豬等體型較大的有蹄類動物。秋季交配,冬季產仔。妊娠期60-65天,每胎產3-6仔,最多9仔。豺群中雄獸居多,性比約為2:1。雌性成年后擴散出去。集體獵食,以有蹄類為主食。亞洲特產,歷史上廣泛分布于整個北亞、南亞及東南亞,但已經數量銳減,在全球的分布范圍也在向南急劇退縮。
【注:此物種有時也被百姓稱為“紅狼”,但紅狼同時也是北美的另外一個犬屬物種"Canis rufus"的中文正名;另外紀錄片和文學譯作中經常將非洲和南亞的胡狼(Golden Jackal)俗稱“金豺”誤譯為豺。】
動物學史
命名史
英文名稱“dhole”的詞源尚不清楚。1808年,士兵托馬斯·威廉姆森(Thomas Williamson)可能在英語中最早使用該詞,他在印度拉姆古爾(Ramghur)地區遇到了這種動物。他說"dhole"是該物種在當地的通用名稱。1827年,查爾斯·漢密爾頓·史密斯(Charles Hamilton Smith)聲稱它源自“東方各地”使用的一種語言。?
兩年后,史密斯將這個詞與土耳其語聯系起來:deli'mad,crazy',并錯誤地將土耳其語單詞與古撒克遜語:dol和荷蘭語:dol進行了比較(參見英語:dull;德語:toll),實際上來自原始日耳曼語*dwalaz'愚蠢的,笨蛋'。近80年后,理查德·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寫道,生活在該物種分布范圍內的當地人并沒有使用這個詞。《韋氏詞典》(Merriam-Webster)認為它可能來自卡納達語:tō?a(“狼”)。
"Canis alpinus"是彼得·西蒙·帕拉斯(Peter Simon Pallas)在1811年提出的二項式拉丁學名,他將其范圍描述為包括阿穆爾蘭(Udskoi Ostrog)的上游,向東側和勒拿河上游地區,葉尼塞河周圍,偶爾也會進入中國。彼得·西蒙·帕拉斯在18世紀和19世紀報道的這一俄羅斯北部地區距離今天該物種出現的地方“相當北”。
"Canis primaevus"是布萊恩·哈格頓·霍奇森(Brian Houghton Hodgson)在1833年提出的一個學名,他認為豺(dhole)是一種原始的狼(Canis)形式,是家犬的祖先。霍奇森后來注意到豺與犬屬的物理區別,并提出了豺狗屬(Cuon?genus)。?
分類學
2021年,對從捷克共和國杰希姆卡洞穴(Jáchymka)的兩個已滅絕的歐洲野犬標本的化石殘骸中提取的線粒體基因組進行的分析表明,這些標本的歷史可追溯到35,000-45,000年,表明它們是現代野犬的遺傳基礎,并且具有更大的遺傳多樣性。
在確定該物種在犬科動物中的系統位置時,豺獨特的形態一直是許多混亂的根源。喬治·辛普森(George Simpson)將豺與非洲野犬和叢林犬一起歸入藪犬亞科(Simocyoninae),因為這三個物種的牙齒序列相似。隨后的學者,包括朱麗葉·克拉頓-布羅克(Juliet Clutton-Brock),指出豺與狼(Canis)、南美胡狼(Dusicyon) 和北極狐(Alopex)屬的犬科動物的形態學相似性大于與藪犬(Speothos)或非洲野犬(Lycaon) 的形態相似性,與后兩者的任何相似性都是由于趨同進化。?
一些學者認為已滅絕的犬科動物"Xenocyon"亞屬是非洲野犬和豺的祖先。隨后對犬科動物基因組的研究表明,豺和非洲野狗關系密切,與犬屬的成員有關。這種與犬的親密關系可能已經在馬德拉斯的一個動物園中得到證實,根據動物學家雷金納德·英尼斯·波科克(Reginald Innes Pocock)的說法,那里有一只豺與一只金豺雜交的記錄。?
進化史
關于該物種起源的第一項研究是由古生物學家埃里希·泰尼烏斯(Erich Thenius)進行的,他于1955年得出結論,該豺是一種類似金豺的祖先的后更新世后代。古生物學家比約恩·庫爾滕(Bjorn Kurten)在他1968年出版的《歐洲更新世哺乳動物》(Pleistocene Mammals of Europe) 一書中寫道,原始的犬科動物“巨狼”(Canis majori Del Campana 1913)——其遺骸曾在意大利瓦爾達諾的維拉弗蘭奇亞時代和中國被發現——幾乎無法與犬科動物區分開來。相比之下,現代物種的臼齒大大減少,牙尖已發展成尖銳的尖端。在中更新世早期,出現了體型與巨狼相當的"Canis majoristehlini",以及最早出現在德國Hundsheim和Mosbach的早期”豺“。在晚更新世時代,歐洲的”豺“(C.a.europaeus)具有現代外觀,下臼齒已完成向單尖齒、切齒的轉變;不過,它的體型卻堪比狼。這個亞種在Würm晚期末期在歐洲滅絕,但整個物種仍然棲息在亞洲的大片地區。歐洲野犬可能一直存活到伊比利亞半島的全新世早期。在意大利北部的Riparo Fredian發現了據信是"豺"的遺骸,距今已有10,800年歷史。
該物種廣泛的在更新世分布的范圍還包括該物種不再居住的許多亞洲島嶼,例如斯里蘭卡、婆羅洲和菲律賓的巴拉望島。在日本西部九州島北部的Matsukae洞穴和日本東部本州島栃木縣的LowerKuzuu動物群中也發現了中更新世豺化石。距今約10,700年的晚更新世的石斑魚化石在中國南部海南島的落筆洞或落筆洞洞穴中已不復存在。此外,臺灣臺中縣大甲河出土了可能屬于豺的犬科動物化石。?
2022年1月13日,中國大連發現了似野犬的異豺化石,大連的異豺標本證明了該物種也曾經生活在東亞地區,同時,這也是中更新世最完整的異豺材料,為揭示該物種的晚期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通過形態學對比,研究人員發現了晚期異豺一些更進步的特征,如吻部進一步加寬、牙齒非常粗壯等。
化石記錄表明該物種也出現在北美,在白令陸橋和墨西哥均發現了遺骸。?
基因混合史
2018年,全基因組測序被用于比較犬屬的所有成員(黑背胡狼和側紋胡狼除外),以及豺和非洲野犬。有強有力的證據表明,豺和非洲野狗之間存在古老的基因混合。今天,它們的基因彼此相距甚遠;然而,在更新世時期,遠至歐洲西部都可以找到豺。該研究提出,豺的分布可能曾經包括中東,從那里它可能與北非的非洲野犬混血。然而,沒有證據表明中東或北非存在這種豺。
形態特征
豺的外形與狼、狗等相近,但比狼略小,而遠大于赤狐;體長85-130厘米,尾長45-50厘米,肩高52-56厘米,體重15-20千克左右。頭寬,額扁平而低,吻部較短,耳半圓形;額骨的中部隆起,所以從側面看上去,從額頭到吻部的頭頂輪廓沒有明顯的凹陷,不像其他犬類那樣有顯著的腦門。
豺的四肢也比狼稍短,有助于在山地峭壁間攀巖,以及林間穿行;尾較粗,毛蓬松而下垂,呈棕黑色,類似狐尾,尖端為黑色或棕色。體毛厚密而粗糙,體色隨季節和產地的不同而異,一般頭部、頸部、肩部、背部,以及四肢外側等處的毛色為棕褐色,腹部及四肢內側為淡白色、黃色或淺棕色。北方的豺,外表粗獷,白色的腹部和紅棕色的背部界限分明,對比明顯,而且頰部和吻部多白色,兩頰和頸部毛發很長,顯得臉部和頭頸很寬;南方的豺,體型苗條,腹部多為淺黃色,與背部的顏色對比不如北方豺明顯,而且很多個體的吻部和頰部為黑色,頭頸也沒有北方豺那樣的鬃毛狀的長毛,顯得臉型精瘦。
下頜每側具2個臼齒;在犬科中,只有南美的藪犬的下臼齒也是每側2枚,其余種類的下臼齒都是每側3枚甚至4枚。豺的牙齒結構顯示,它比狼的肉食性更強。?
近種區別
豺 | 狼 | 狗 | 赤狐 | |
---|---|---|---|---|
體量 | 豺的外形與狼、狗等相近,但比狼略小,而遠大于赤狐 | |||
特征 | 頭寬吻短,四肢較短,前肢短于后肢。通體毛色棕紅,背中部毛尖黑色;腹棕色或淡黃色,四肢毛色與背色相同;耳郭內毛色發白;尾毛蓬松似狐、棕黑色、尾端黑色 | 頭腭尖形,顏面部長,鼻端突出,耳尖且直立,嗅覺靈敏,聽覺發達。犬齒及裂齒發達。毛粗而長。前足4-5趾,后足一般4趾 ;爪粗而鈍,不能伸縮或略能伸縮 | 體型大小、毛色因品種不同而不同,體格勻稱;鼻吻部較長;眼呈卵圓形;兩耳或豎或垂;四肢矯健,前肢5趾,后肢4趾,具爪,但爪不能伸縮;尾呈環形或鐮刀形 | 體型細長;吻尖,耳較大而尖。體色因季節和地區不同變化大,從黃色到褐色再到深紅色等,幼體呈淺灰褐色。常見背部毛發紅褐色,肩部和體側略呈淡黃色;耳后黑褐色,耳背上半部毛色與頭部毛發差異顯著,呈黑色 |
棲息環境
豺在各個地區的密度均較為稀疏,數量遠不如狐、狼等那樣多。棲息的環境也十分復雜,無論是熱帶、溫帶和寒帶的各種森林,還是海拔2500-3500米的亞高山林地,甚至海拔5300米的高山草甸和高山裸巖等地帶,都能發現它的蹤跡;但與狼不同,它們無法適應荒漠。不過,豺最喜好的生境還是森林覆蓋的山地和丘陵地區。它居住巖石縫隙、天然洞穴,或隱匿在灌木叢藪之中,但不會自己挖掘洞穴。
生活習性
族群
豺的社會結構非常復雜、靈活且奇特。豺群(Pack)通常包括5-12只個體;由一只雌性首領領導,其他成員包括首領的丈夫及其它成年幫手(多為雄性),以及幼崽。此外,子女成年后通常不會立即離開父母,也會留下協助養育弟弟妹妹。豺群中雄性與雌性的比例接近2:1,雄性后代往往留在出生地附近,而雌性后代則擴散出去,長途跋涉加入其它群體,或吸引其它群體中的低等級雄豺們與其組成新的家庭。有時,一個豺群中僅有1只雌性,其余成年個體全是雄性。豺群內部群體成員之間十分友愛,高等級個體很少對低等級個體拳腳相加;與狼不同,捕到獵物后,豺群先讓幼崽先吃,其次才是首領及其它成年個體。因此,不同于狼,豺的社會結構更接近于非洲野犬。
在豺密度較高的地區,幾個豺群甚至會組成更高一級的社會結構——族群(Clan)。族群成員可多達30只以上。除非圍獵大型獵物,否則全體成員很少一起出動。通常各個小群體在早上會分散開來,四處覓食,只在每次狩獵歸來時碰面,并在晚上一起休息。在獵物非常豐富時,同一個族群的2-3只雌豺甚至會在同一個洞穴中產崽。
行為
豺捕獵多在清晨和黃昏,有時也在白天進行。善于追逐獵物,也常以圍攻方式捕食。以大中型有蹄類為主食,在南亞的主要獵物包括白斑鹿、赤麂、水鹿和野豬等,在中國西部的山地甚至可攀巖圍捕巖羊;在四川和秦嶺等地曾是羚牛的主要捕食者,但如今隨著當地豺的絕跡,各保護區的羚牛種群已失去了天敵的調控。豺行動敏捷,善于跳躍,原地可跳到2米高、3米多遠,借助于快跑,能躍過5-6米寬的溝塹;借助于巖壁等落腳點,也能通過三級跳等方式,跳過3.5米高的巖壁、矮墻等障礙,其靈活性在犬科中位居首位。
豺擅長游泳、跳躍和攀巖,是現存犬科動物中本領最多、最靈活的種類,也是捕獵能力最強的犬科動物之一。豺也是很愛玩的動物。它們最喜歡的游戲之一是高高躍起,用身體側面砸向同伴。在玩耍前,它們會和狗一樣,先伸直前腿做鞠躬狀,同時咧嘴,仿佛在笑,之后原地高高躍起,再然后用后腿立起,像狐貍那樣用前腿摔跤,隨后一只跑開,另一只追上,用軀干側面砸向前者;前者則就地躺倒,用四肢還擊。在動物園中,豺也會這樣躍起,與喜歡的人類玩同樣的游戲。
交流
豺的叫聲非常獨特,科學家已分辨出11種不同的叫聲。它們不會像狼那樣長嚎,但在招呼同伴時,會發出一聲類似賽場吹的哨子的叫聲,來通報自己的位置,協調群體行動;因此英文中又稱其為“口哨犬”(Whistling dog)。這種高頻的叫聲很適合在茂密的林地中傳播。它們的其它叫聲還包括:表示友好時的嗚咽、表達敵意時的吠叫和咆哮、發出警報時的尖叫,以及黃昏時整個族群重聚時的短嚎等。
分布范圍
世界
留居:孟加拉、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尼、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和泰國。
疑似滅絕:越南。
滅絕:阿富汗、哈薩克斯坦、韓國、吉爾吉斯斯坦、蒙古、俄羅斯、新加坡、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
中國
中國的豺也瀕臨絕跡,在2012-2022年十年間,僅在西藏、青海、甘肅、新疆、四川、云南的26個縣市記錄到豺的確切影像。其中藏東南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青海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青海與甘肅交界的祁連山國家公園等,都有較多的記錄。?
繁殖方式
豺的交配季節一般發生在9至2月,在繁殖季節,雄獸和雌獸多成對活動。雌獸的妊娠期約為66-69天左右,產仔則在冬季,每胎產4-6仔,最多為9仔。初生的幼仔背有深褐色的絨毛,1-1.5歲性成熟,野外3歲開始繁殖;圈養條件下壽命可達16歲,一般不超過10-12歲;野生豺7-8歲時就會離開群體,獨自死去。豺的繁殖非常依賴幫手;根據動物園中的研究,在僅有2只豺的情況下,雌豺幾乎不繁殖;只要當成年個體數量大于3只時,豺才會正常繁殖,因為只有這樣才會給雌豺以安全感。
亞種分化
豺的亞種分化還存在爭議。以往認為豺可分為11個亞種。但2016年以來的分子遺傳學研究,并沒有在各地的豺種群中發現亞種級水平的遺傳差異,其中許多亞種的有效性值得懷疑。而亞洲大陸的豺,以長江為界,還可再分為南北兩個分支。但由于之前的遺傳學研究,取樣并不充分,因此,豺的亞種分類,有5、6、7個亞種的三種分法,尚無定論。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緬甸豺 | Cuon alpinus adustus | Pocock, 1941 |
2 | 豺指名亞種 | Cuon alpinus alpinus | (Pallas, 1811) |
3 | 四川豺 | Cuon alpinus fumosus | Pocock, 1936 |
4 | 西亞豺 | Cuon alpinus hesperius | (Afanasjev and Zolotarev, 1935) |
5 | 克什米爾豺 | Cuon alpinus laniger | Pocock, 1936 |
6 | 江南豺 | Cuon alpinus lepturus | Heude, 1892 |
7 | 蘇門答臘豺 | Cuon alpinus sumatrensis | (Hardwicke, 1821)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5年 ver3.1——瀕危(EN)。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021年2月5日)一級。
種群現狀
棲息地破壞和人為狩獵導致的有蹄類等野生獵物的減少,迫使豺的活動范圍向村落擴展,盜食家畜,人們常以害獸加以捕殺,致使各地都處于瀕危狀況。此外,豺還容易受到家犬帶來的犬瘟熱等傳染病的危害。豺活動范圍廣闊,因而更容易與人類發生沖突,與家犬發生接觸。因此,豺在全球數量銳減,瀕臨滅絕。IUCN2015年估計全球成熟個體數僅949-2215只。
過去各地把豺都以害獸對待未予保護,導致豺在東北、華南等地絕跡。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先將豺列為國家II級保護動物,隨后于2021年又升級為I級保護,禁止任意捕獵。隨著森林類型保護區的增加,豺在部分地區重新出現。如四川黑水河自然保護區,隨著居民遷出保護區,植被恢復,已能見到10余只的社群活動。它們主食羚牛、鬣羚、斑羚和毛冠鹿等衰老個體,對平衡和復壯有蹄類種群起到了一定效應。部分山區,由于野豬、豬獾和狗獾等危害玉米作物,把豺視為神豺,幫助他們控制了野獸對作物的危害,有了樸素的保護意識。
2022年3月,云南普洱市太陽河省級自然保護區通過自動相機記錄到豺。
2022年6月13日,青海互助縣北山林場通過自動相機記錄到豺。
2023年2月,云南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山管護局騰沖分局技術人員在回收整理紅外線相機數據時,發現一種紅棕色的犬科動物。經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專家鑒定,該物種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豺”。
2023年12月27日消息,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縣竹巴籠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整理紅外相機監測影像資料時,發現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豺的照片。?
圈養現狀
豺是最難在動物園中繁殖的犬科動物之一。因其對環境極其敏感,需要大面積的活動場地、足夠的躲避空間、可以俯瞰游人的制高點以及水池;另外同一籠舍中的豺必須大于3只,才可正常繁殖。因此,中國動物園中的豺,相繼消亡;2022年時,中國僅有浙江安吉中南百草園還有種源來自國外的豺的圈養繁殖種群,石家莊動物園、廣州動物園、上海動物園、昆明動物園等少數動物園也還有少量豺。在北美,也僅有圣地亞哥野生動物園、紐約布朗克斯動物園、明尼蘇達動物園、The Wilds等少數動物園還有飼養繁殖。2022年時,豺的圈養種群主要在歐洲和印度等國的動物園。其中歐洲圈養豺的血統,主要來自莫斯科動物園50年代從中國青海引進的兩只豺,以及一只來自美國繁育場的來源不明的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