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婷婷深情五月亚洲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_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图片_久久精品不卡

百科創建
18.5K
4193

鵪鶉

鵪鶉(學名:Coturnix japonica)是雞形目雉科鵪鶉屬動物,又名日本鵪鶉、鶉鳥、宛鶉?。鵪鶉是小型鶉類,體長14~20cm,大小如雛雞。長而尖,尾短,背面大都黑褐色,雜有淺黃色羽干紋。下體灰白色,頦、喉赤褐色。雄鳥夏季額栗黃色,頭頂至后頸黑褐色,兩翅多為淡黃橄欖色,喉和前頸赤褐色,與頰和眼先的赤褐色連在一起,上胸灰白沾栗,羽干白色,頸側和胸側黑褐而雜以栗褐色,并具明顯的白色羽干紋,兩脅栗褐色而雜以黑色。雌鳥夏羽與雄鳥冬羽相似,但頦喉羽不變長和變尖,淺黃色,頸側淺灰黃色和具黑色端斑,上胸黃褐色,具黑色斑紋或縱斑。雌鳥冬羽與雄鳥夏羽相似,但頦和喉上方羽毛變長和變尖,淺黃色,背富更多黃褐色,且較深,上胸斑點黑褐色沾栗,胸側和脅亦更黃褐,具寬闊的白色羽干紋。

鵪鶉分布在中國、日本、朝鮮、蒙古、緬甸、俄羅斯(東亞區)、泰國、不丹、印度、韓國、老撾和越南等地。鵪鶉棲息于干旱平原草地、低山丘陵、山腳平原、溪流岸邊和疏林空地。常成對而非成群活動,善隱匿,受驚時呈直線飛行且速度較快。鵪鶉以谷類、草籽、嫩芽葉和昆蟲為食; 雌鳥每窩產卵9-14枚。鵪鶉的壽命為2-4年,最長可達6-7年?。

2016年,野生鵪鶉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近危(NT)等級。2021年,被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列入中國《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動物學史

分類史

有的學者將日本鵪鶉作為鵪鶉的另一個亞種。但多數學者認為其個體較鵪鶉為小,頦部和喉部羽毛冬季變長,變尖;另外,它們在蒙古同城分布而無中間類型,無論是形態學、生態學和鳴聲上都與鵪鶉明顯不同,應作為一獨立種。日本鵪鶉是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發現與命名

中國是野鵪鶉的主要產地之一,也是最早飼養野鵪鶉的國家之一。《詩經》中就有關于鶉的記載,如“鶉之奔奔”“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鵪鶉最初的馴養目的不是為了食用,而是為了賽斗和賽鳴。唐、宋時期賽鶉在皇官和民間都很盛行。

鵪鶉(學名:Coturnix japonica)的學名曾經是“Coturnix coturnix”(中文名稱是“普通鵪鶉”)。《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第三版)將原中文名稱為“日本鵪鶉”(學名?Coturnix japonica)修訂為中文標準名稱“鵪鶉”。2019年,中國觀鳥年報《中國鳥類名錄》(7.0版)以IOC全球鳥類名錄9.1和9.2版為討論基礎,也將“Coturnix japonica”的中文標準名稱定為“鵪鶉”。

形態特征

鵪鶉是小型鶉類,體長14-20厘米,大小如雛雞。雄鳥夏季額栗黃色,頭頂至后頸黑褐色,具深栗黃色羽端;頭頂中央具1條狹窄的白色冠紋;眉紋白色,從前額起往后直達頸部;眼圈、眼先和頰部均赤褐色,耳羽栗褐色;上背淺黃栗色,具黃白色羽干紋;下背、肩、腰和尾上覆羽黑褐色,多具兩頭尖的淺黃色羽干紋,內外翈(xiá,羽干兩側由羽支連合而成的瓣狀結構)具細的黃褐色波浪狀橫斑,兩翅多為淡黃橄欖色,雜以黃白色橫斑;第一枚初級飛羽外翈窄,緣以淡黃色,其余初級飛羽外惻具淺赤褐色波狀橫斑,次級飛羽內外翈亦具淺赤褐色橫斑;尾羽黑褐色,具淺黃白色羽干紋和羽緣,并具赤褐色橫斑。頰、喉和前頸赤褐色,與頰和眼先的赤褐色連在一起;上胸灰白沾栗,羽干白色,頸側和胸側黑褐而雜以栗褐色,并具明顯的白色羽干紋;兩脅栗褐色而雜以黑色,白色羽干紋更寬而更明顯,下胸至尾下覆羽灰白色。冬季頭頂至后頸栗黃色,羽緣較寬,因而基部黑褐色多被掩蓋著;前背淺黃褐色,后背大多黑褐色,黃白色羽干紋亦較寬而明顯。頦(ké,下頜)和喉上方羽片變長變尖,多為白色而雜以栗色,喉部黑色錨狀紋不甚明顯,喉下部白色,前頸和上胸之間有一淺栗黃色圈;上胸淺黃色,具白色羽干紋;兩脅白色,雜以栗黃色寬闊縱紋,并具黑褐色和淺黃色相間的橫斑;腹白色?。

鵪鶉雌鳥夏羽與雄鳥冬羽相似,但頦喉羽不變長和變尖,淺黃色,頸側淺灰黃色和具黑色端斑,上胸黃褐色,具黑色斑紋或縱斑。雌鳥冬羽與雄鳥夏羽相似,但頰和喉上方羽毛變長和變尖,淺黃色,背富更多黃褐色,且較深;上胸斑點黑褐色沾栗,胸側和脅亦更黃褐,具寬闊的白色羽干紋?。

虹膜紅褐色,嘴角藍色,跗跖(fū zhí,鳥類腿以下到趾之間的部分)淡黃色。

大小度量

雄性 雌性
體重 55-100克 58-109克
體長 154-199毫米 147-200毫米
嘴峰長 10-13毫米 10-13毫米
翅長 90-104毫米 91-104毫米
尾長 32-43毫米 29-42毫米
跗跖長 24-31毫米 24-33毫米



棲息環境

鵪鶉棲息于干旱平原草地、低山丘陵、山腳平原、溪流岸邊和疏林空地,常在干燥平原或低山山腳地帶的沼澤、溪流或湖泊岸邊的草地與灌叢地帶活動,有時也出現在耕地和地邊樹叢與灌叢中。

分布范圍

鵪鶉在亞洲東部繁殖,包括蒙古北部、薩哈林島以及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和維廷地區、中國東北部、日本、朝鮮和韓國。日本的一些種群是留鳥,但大多數鳥類向南遷徙,在中國南部、老撾、越南、柬埔寨、緬甸、不丹和印度東北部越冬。意大利和夏威夷(美國)也有引進種群。

生活習性

覓食

鵪鶉主要以植物嫩枝、嫩葉、嫩芽、漿果、種子、草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谷粒、豆類、昆蟲、昆蟲幼蟲等農作物和小型無脊椎動物。常在草地和農田地中覓食,陰天和雨天則終日躲在灌叢或荊棘叢內?。

遷徙

鵪鶉的遷徙能力在雉科中相對較弱,翼羽短,不能高飛、久飛,往往晝伏夜出,喜夜間遷徙群飛?。鵪鶉每年春季于4月初至4月中旬遷到東北繁殖地,秋季于9月中旬至9月末離開殖地。遷徙時常成群,多在夜間進行,白天躲在草從和灌從中休息和覓食。根據初步的調查與考證,鵪鶉的南遷路線可能有三條:①從內蒙古和新疆直接南遷,分別到達遼寧、河北黃河沿岸和西藏呂都地區越冬;②從昌都地區繞青藏經四川、陜西、河南一帶繼續南遷到達長江中下游地區;③從昌都地區經云南、貴州遷至東南沿海地區。每年3-4月份遷飛回新疆、內蒙古等地繁殖。遷飛距離在400-1000km左右。部分鵪鶉會留在當地繁殖或進行局部遷移,選擇溫暖濕潤、水草豐茂的環境筑巢?。

聚群

繁殖期成對出現,繁殖期外,常成3-5只的小群。一對鵪鶉一年里可繁殖許多只幼鳥,組成一個小型家族。整個家族白天一起覓食,晚上伏在低矮草叢中,緊密圍在一起,形成一個頭朝外尾朝里的圈子。這個家族會一直持續到春天繁殖季節來臨。當春天到來后,家族解散,成員分別尋找各自配偶進行繁殖,又組成新的家庭。

攻擊

鵪鶉雄鳥好斗,特別是繁殖期間,雌雄鳥不形成固定的配偶關系,而是一雄多雌的交配制度,因此繁殖期間雄鳥常常為爭奪雌鳥而發生激烈的爭斗。

生長繁殖

生長特性

鵪鶉是在春天繁殖的動物,其體內腺體會根據春天光照時間延長的特點,向大腦傳遞春天來臨的消息,促使生殖腺為生殖做好準備?。

繁殖方式

鵪鶉的繁殖期在5-7月。通常到達繁殖地后不久雄鳥就占區和開始求偶鳴叫。營巢于平原草地、農田地邊和荒坡草叢與灌木叢中。巢多利用地上天然凹坑或雌鳥在地上稍微扒一個淺坑即成,內墊有干枯的細草莖、草根和草葉。巢的大小為直徑10~15cm。5月初開始產卵,每窩產卵7~14枚,卵淡黃褐色、淺褐色、黃白色或深灰白色,具黑褐色、橄欖色或黃褐色與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 21~24mmx28~30mmm;卵重5~7g。雌鳥孵卵,孵卵期間雌鳥甚為戀巢,有時人至跟前也不飛,孵化期17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后的當天即能跟隨親鳥活動和覓食。

人工飼養

鵪鶉很容易飼養,人類飼養鵪鶉至今已有 100多年的歷史。由于鶉個體小,消耗能量低,飼養簡單,一般用玉米、豆餅、糠麩、骨粉即可,而且吃的少,生長迅速,孵出后 42天即可開始下蛋。在飼養條件下一般每日產卵1~2枚,可連續產卵1年至1年半的時間,因此目前各地都有人工飼養?。

近種區別


鵪鶉 西鵪鶉
體量 體重:雌鳥55-100克,雄鳥58-109克;體長:雌鳥154-199毫米,雄鳥:147-200毫米 體重:雄鳥76-106克,雌鳥78-96克;體長:雄鳥175-215毫米,雌鳥157-210毫米
特征 形似雞雛,頭小尾禿;嘴短小,黑褐色;虹膜栗褐色;頭頂黑而具栗色細斑,中央縱貫棕白色冠紋,兩側亦有同色縱紋,白嘴基越眼而達頸側;額頭側及頰、喉等均為淡磚紅色 體小而滾圓,褐色帶明顯的草黃色矛狀條紋及不規則斑紋,雄雌兩性上體均具紅褐色及黑色橫紋。雄鳥頦深褐,喉中線向兩側上彎至耳羽,緊貼皮黃色項圈。皮黃色眉紋與褐色頭頂及貫眼紋成明顯對照。雌鳥亦有相似圖紋但對照不甚明顯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2016年,野生鵪鶉被列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近危(NT)等級。

2021年,被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列入中國《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種群現狀

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但據報道該物種相當普遍。然而,由于環境破壞物種數量下降,該物種不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普遍了。截止2009年,全球總量估計包括:大約10,000-100,000對繁殖對和大約1,000-10,000只個體在中國遷徙;在日本,大約100-10,000對繁殖對,大約50-1,000對遷徙個體,和平均小于50只越冬個體,在俄羅斯大約10,000-100,000對繁殖對?。

趨勢論證:該物種可能在1973年至2002年期間下降了80%以上。老撾似乎也出現了下降,盡管缺乏可靠的種群數據,但疑似認定該物種在過去10 年(三代)中下降了20-29%?。

地區常見物種。2009年,世界約有100000只野生鵪鶉,其中中國有約50%(含10%為旅鳥)。從1970至2009年,總數呈下降趨勢。其主要受到的威脅是農業化使其失去棲息地,這在亞洲最為廣泛;以及偷獵行為,在日本為甚。

瀕危原因

農業和養殖業,特別是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種植,以及狩獵和誘捕對于鵪鶉的種群是致危因素。長秸稈作物會幫助鵪鶉隱匿巢穴,而目前農作物的種植都優先選用短秸稈品種,由此對其種群產生負面影響。1918年,鵪鶉在日本成為一種狩獵物種,這致使在1930年后,該物種種群出現了急劇下降。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狩獵行為,雖然沒有調查,但也可能會對鵪鶉的種群數量造成威脅?。

主要價值

營養價值

鵪鶉蛋、肉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芳香適口,在我國有“動物人參”的美譽。就營養價值來說,鶉的蛋、肉都優于雞。經國內外的研究表明,有鵪鶉蛋的營養成分豐富,使用價值高。鵪鶉蛋蛋白質中的必需氨基酸結構優于雞蛋,其酪氨酸、亮氨酸含量較多,對合成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組織蛋白和胰腺都有影響。鵪鶉蛋還富含卵磷脂、多種激素、蘆丁和膽堿等成分,其中卵磷脂是高級神經活動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而且鵪鶉蛋的膽固醇含量比雞蛋低。鵪鶉肉營養豐富,含有多種人體必需氨基酸;脂肪和膽固醇含量比雞肉低;蛋白質、鐵、鈣、磷等含量比雞肉高,對人體有特殊營養價值和保健作用。鵪鶉肉可以說是佳肴珍品,在我國餐飲業中備受青睞?。

藥用價值

鵪鶉的肉、蛋不但有滋補健身的作用,而且有顯著的藥用功能。據《本草綱目》記載,鵪鶉肉能“補五臟,益中續氣,實筋骨,耐寒署,消積熱”,對營養不良、貧血、腎炎、浮腫、小兒疳積和痢疾等癥均有療效。《本草綱目》、《本草求原》《中藥大辭典》等書上記載,鵪鶉蛋可治胃病、肺病、神經衰弱、胸膜炎等。近年來的研究證明,鵪鶉蛋中含有珍貴的蘆丁,可治療各種慢性病。鵪鶉血入藥,對氣虛、體弱有滋補功效?。

開發價值

鵪鶉的蛋殼粉可作為飼料添加劑來補充鈣;鶉羽毛絨主要用于制羽絨被、衣、枕墊等,其輕暖勝過絲棉和駝絨,并可加工成羽毛粉作飼料用;鶉糞是高效有機肥,合理利用鶉糞不僅會產生很好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可改善生態環境 。

研究價值

鵪鶉具有繁殖快、易飼養、成本低、試驗期短、準確性高等特點,可應用于遺傳學、營養學、疾病防疫學、組織學、胚胎學、藥理學的研究 。


4193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

上一篇:
下一篇:馬鹿
一秒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丰县| 同德县| 调兵山市| 苏尼特右旗| 怀柔区| 玉山县| 晋城| 湟中县| 井研县| 新田县| 周口市| 鲁山县| 定州市| 扎鲁特旗| 沅江市| 卢湾区| 祁门县| 修文县| 比如县| 大荔县| 柳林县| 高密市| 台山市| 上林县| 黔江区| 正宁县| 囊谦县| 中江县| 西充县| 班玛县| 永城市| 临澧县| 射阳县| 玛曲县| 沂南县| 宁蒗| 商河县| 登封市| 泌阳县| 安仁县| 诸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