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羚
林羚(學名:Tragelaphus spekii):體長115-170厘米,肩高75-125厘米,尾長30-35厘米,體重40-120千克。臉頰瘦長,有細長的脖子和腿,后軀比前軀高,給出一幅特殊的彎曲的外觀。毛皮粗而蓬松,是防水的,顏色各不相同。雄性通常是灰棕色,雌性和亞成年通常是棕褐色。是一種水棲羚羊。為了適應沼澤環境,它們生長了四只張開的蹄子,這使得該物種能夠站立在泥土和浮動的植被墊上而不會下沉。
棲息在非洲中部沼澤地,包括厚重的植被區和泥濘的沼澤區,通常在沼澤和紙莎草草床之間。善游泳和潛水,常在水中進食。食物包括蘆葦、樹籬、灌木叢的葉子、草葉、水果、一些樹木和灌木的樹皮。全年可繁殖,孕期240-250天,每胎產1仔,哺乳1個月,2歲性成熟。林羚壽命可達19歲。
分布于非洲中部和西部,包括:剛果、喀麥隆、加納、博茨瓦納、贊比亞、加蓬、坦桑尼亞、烏干達、蘇丹南部和肯尼亞。
形態特征
林羚是一種水棲羚羊,體長115-170厘米,肩高75-125厘米,尾長30-35厘米,體重40-120千克。這種體型中等的羚羊非常專注于半水生生活,為了適應沼澤環境,它們生長了四只張開的蹄子,這使得該物種能夠站立在泥土和浮動的植被島上而不會下沉。這種不尋常的動物臉頰瘦長,有細長的脖子和腿,后軀比前軀高,給出一幅特殊的彎曲的外觀。毛皮粗而蓬松,是防水的,顏色各不相同。雄性通常是灰棕色,雌性和亞成年通常是棕褐色。身體上除了有白色斑點,還有約6-8道垂直白色條紋,兩性在臉頰、大腿、喉嚨和眼睛之間都有獨特的白色斑紋。雄性體型比雌性大得多,只有雄性長有很長的螺旋角,長達45-90厘米。隨著它們的成熟,雄性還會長出鬃毛和一條沿著背脊的白色條紋。蹄長而寬,腳關節柔韌,因而能在軟地上行走。
棲息環境
棲息在非洲中部沼澤地。生活在植被厚重,泥濘的沼澤區,通常在沼澤和紙莎草草床之間。?
生活習性
在暮晨活動,但有時日間或夜間都會活動,但在黎明和黃昏時最為活躍。雌羊傾向聚居,雄羊在交配后大部份時間都是獨居的。善游泳和潛水,常在水中進食。這種動物游泳能力很強,但更喜歡在沼澤地的干墩或浮島上休息,將草地踩踏成松軟的墊子。然而,當它們受到威脅時,為了逃避如豹及野狗等掠食者,會跳入及潛在水中,并且幾乎在水中完全被淹沒而不被攻擊者發現,只有鼻孔露在水線以上。
沼澤在一年的任何季節都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因此林羚只需要非常小的家庭領地,通常使用規則的通道通過高高的蘆葦和紙莎草。然而,它們有時也會在晚上離開沼澤,為躲避掠食者,會在附近的森林邊緣游牧覓食。植食性,食物包括蘆葦、樹籬和沼澤地灌木叢的葉子,以及相鄰河流森林中的草地,落下的水果和一些樹木和灌木的樹皮也被吃掉。
分布范圍
原產地: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布隆迪、喀麥隆、中非共和國、乍得、剛果、剛果民主共和國、赤道幾內亞、加蓬、岡比亞、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紹、肯尼亞、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利亞、盧旺達、塞內加爾、南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
可能滅絕:多哥
繁殖方式
交配期間雄性以較低的伸展姿勢接近雌性,而雌性則可能緩慢后退。當雄性在離雌性幾英寸以內時,它可能會突然被挾持走,在沼澤中引起相當大的騷動。雄性堅持跟隨,但總是落在后面。這種物種的交配特點是,雄性將頭和脖子放在雌性的背上,并將前腿舉離地面,進行一次不斷增加的嘗試。雌性的反應是頸部纏繞,她會將脖子向下傾斜,頭急劇地向上和背部擺動推進,嘴巴大開。然后,雄性的頭靠在雌性的背上,此時雌羚的頭和脖子朝前下仰。
繁殖可全年進行,雄性是一夫多妻制,雌性平均每隔11.6個月生產一只幼仔。平均妊娠期為247天,雌性在1歲左右達到性成熟,雄性在1.5歲左右達到性成熟。?
初生的小羚會被母親藏在沼澤中生長在深水里的干燥蘆葦的草叢平臺上。小羚無法像成羚一樣緩慢、從容地穿過沼澤,它們跟隨在母親身邊幾個月之后,才能學會如何在沼澤中行走。母羚要將小羚帶到藏身點后哺乳,離開時會走到小羚跟前,舔了舔幼羚的鼻子,然后向前走去,小羚站起來跟在母羚身后,母羚把它帶到一個安全的隱蔽的地方,在那里進行哺乳。?
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范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范圍小于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