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非劍羚
東非劍羚(學名:Oryx beisa):是偶蹄目、???、劍羚屬的哺乳動物。體長160-190厘米,身高110-120厘米,尾長70-80厘米,體重量150-200千克。角細而直,略顯彎曲,雌雄羚都有,一般長75-80厘米。毛皮呈灰色,腹部白色,白色與灰色間有一道黑色斑紋分界,頭部與頸部之間、沿鼻子、由眼睛至口及在前額也有黑色斑紋。臉部中央、眼睛到嘴巴四周、咽部都有黑色的毛分布。
棲息在半沙漠及沙地,非常耐干旱。由于長年生活在炎熱干燥的環境中,進化出了多種適應沙漠環境的生理特性,缺水的時候它可以連續幾天不飲。族群約有6-40個成員,有些雄性個體獨居。主要吃草、葉子及芽。分布于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南蘇丹和坦桑尼亞。
形態特征
東非劍羚體長160-190厘米,身高110-120厘米,尾長70-80厘米,體重量150-200千克。角細而直,略顯彎曲,雄羚及雌羚都有,一般長75-80厘米。毛皮呈灰色,腹部白色,白色與灰色間有一道黑色斑紋分界,頭部與頸部之間、沿鼻子、由眼睛至口及在前額也有黑色斑紋。它們有一束細小的栗色鬃毛。背部豎毛更淺更窄之外。最顯著的區別就是,東非劍羚的后腿沒有黑色區域,黑色斑紋到腹部為止;而南非劍羚的后腿則有大面積的黑色斑塊。臉部中央、眼睛到嘴巴四周、咽部、前肢與后肢之間的體側、四肢的脛部及尾巴都有黑色的毛分布。
棲息環境
棲息的海拔高度為海平面到1700米。在半沙漠及沙地,非常耐干旱。更喜歡干旱和半干旱的叢林和草原。 放牧條件和土壤狀況會影響季節性遷移。
生活習性
東非劍羚由于長年生活在炎熱干燥的環境中,進化出了多種適應沙漠環境的生理特性,缺水的時候它可以連續幾天不飲,為了保留住體內寶貴的水分,它能使自己的體溫從35.7℃上升到45℃這個其它哺乳動物肯定死翹翹的溫度,減小了身體和外界的溫差,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熱量的吸收。非常適應在沙漠的生存。
群落約有6-40個成員,一般雌羚在前頭,較大的雄羚在后頭保護。該物種的族群有明確的等級制度,一頭雌羚領導族群,一頭“東非劍羚雄羚”帶頭。然而,如果領頭的雌羚偏離了設定的路線,雄羚就會趕到前面改變行軍的方向。一些年老的雄羚是獨居的。無線電追蹤發現獨居的雄羚有時會與發情期的雌羚一起生活一段短時間,從而增加繁殖的機會。當受到威脅時,它們通常會逃跑,但在被逼到絕境時,它們會表現出勇敢的防御,有時會用它們長矛般的角給對手造成致命的傷害。
以植物的草、葉、芽和果實為食,在草種生長階段及旱季更多的吃草。會定期飲水,可以靠蓄水的瓜類、根莖、鱗莖和塊莖來維持體內水份的含量和提升體溫。它們會孜孜不倦地挖掘這些水份大的植物。
分布范圍
原產地:吉布提、埃塞俄比亞、肯尼亞、索馬里、南蘇丹、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
繁殖方式
東非劍羚的妊娠期是8.5-10個月。平均每胎產幼羚1只,斷奶期平均為3.5個月后。雌性性成熟1.5-2歲,雄性5歲。壽命長達18年。盡管有同步產仔的報道,但全年都可以進行繁殖。幼羚出生后,會被雌羚藏匿在草叢中2-6周,然后由雌羚帶入族群。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名 | 命名者及年代 | |
1 | 東非劍羚指名亞種 | Oryx beisa?ssp.?beisa | Rüppell, 183 |
2 | 東非劍羚乞力馬扎羅亞種 | Oryx beisa?ssp.?callotis | Thomas, 1892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3.1——瀕危(EN)。
種群現狀
該物種在IUCN標準的A2bd下被列為瀕危物種,因為在18年(三代)中,數量從1990年代中期的34,000只減少到約16,000-18,000只,估計減少了52%(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