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塔爾羊
喜馬拉雅塔爾羊,是偶蹄目牛科塔爾羊屬動物。喜馬拉雅塔爾羊外形很像山羊,體型比普通山羊大,體型粗壯。頭形窄長,臉面顯直,頜下無胡須,頭骨顯著窄長,額、鼻面平直,鼻骨亦窄長,前端尖削,后端較鈍。雌、雄皆具同形角,雄羊角比雌羊角粗大。通體被毛粗硬,除頭部、四肢下部的被毛短而緊貼以外,其余各處毛長而蓬松。全身幾呈暗灰褐或褐黑色,老年雄羊色調更深暗,體色隨大小、性別的不同而異。尾色與體色相同。
喜馬拉雅塔爾羊為喜馬拉雅山系特有種,主要集中在中、西段喜馬拉雅山,僅分布于山體的南麓林區。國外分布于尼泊爾、克什米爾以及印度的旁遮普等地區。棲息于海拔3,000~4000米間的山地森林帶的山崖平臺和僻靜的林緣陡坡。喜馬拉雅塔爾羊喜群居,一年四季有較固定的活動區域,有季節性的垂直遷徙現象。白天隱身于陡峭山坡上的茂密灌叢里,傍晚出來覓食。老年雄羊在夏季離群,組成小群,爬上山林中棲居,直到9月中旬返群,一起過冬。性機警,難接近,視覺、聽覺、嗅覺均發達。以食草本植物為主。冬季發情交配,翌年5~6月產仔,每胎1~2仔,壽命約18年。
喜馬拉雅塔爾羊分布范圍相當狹小,被捕殺現象時有發生,種群數量稀少,?現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近危(NT)等級;《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EN)等級。中國已成立西藏珠穆朗瑪峰國家自然保護區、西藏樟木口岸自然保護區和西藏江村一沖色自然保護區等。
外形特征
喜馬拉雅塔爾羊體型粗壯,體長120~140cm,肩高84~101cm,雄性體重80~100kg。整個頭形狹長,雄獸的頦下沒有長須,面部和吻部光禿無毛;雌性具灰褐色的角,但雄羊角比雌羊角粗大,正面觀二角呈倒“人”字形。角短而側扁,不旋曲,基部的距離比較近,角夾端有皺紋,長度大約為30cm,最高紀錄為4cm;頜下無胡須,尾短而腹面裸露。雌羊比雄羊體小。全身被毛粗硬呈暗灰褐色或褐色。雄羊頸部、肩部和臀部被毛可長達12~18cm。?
喜馬拉雅塔爾羊的肩部和頸部有毛又長又密,下垂到膝部,形成鬣毛,為紅棕色或深褐色,其中四肢和頭部的毛色較深,雄獸的體色又比雌獸深,但偶爾也有灰白的色型。它們身上的長毛頭還會隨著氣候的變化而改變,有時呈褐色,有時呈黑色,有時還會呈金色。
棲息環境
喜馬拉雅塔爾羊主要棲息于海拔3000~4000m的喜馬拉雅山南坡。棲息在有樹木的山坡上,常活動于崎嶇的裸巖山地及林緣,適應嚴寒多雨的氣候。白天找有遮蔽的地方休息。晚上在高山灌叢帶或多巖石地區隱蔽。
生活習性
喜馬拉雅塔爾羊多為幾十只集群,活動范圍較固定。雄性喜馬拉雅塔爾羊平時都是獨居或小團體活動,它們棲息在有樹木的山坡上。清晨和傍晚覓食,既吃草也吃樹葉,幾乎什么植物都吃。白天找有遮蔽的地方休息。它們結成群一起活動,有時可達30~40只。性機警,難以接近。尤其是從坡下向上走更難接近它們,因為群中總有擔任警衛的羊,密切注意著周圍有無危險征兆。老年雄性在夏季另組成小群,居住在最崎嶇 險峻之處,到冬季回到大群中,一起過冬。塔爾羊需要每天喝水。這種動物是身手敏捷的登山好手,棲息于懸崖峭壁之上,以巖石堆中的草和灌木為食。喜馬拉雅塔爾羊通常會下山到溪谷中尋找飲水池。
分布范圍
喜馬拉雅塔爾羊在中國僅分布于喜馬拉雅山南坡的個別谷地(樟木至吉隆縣一帶),除中國外原生種分布在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的旁遮普地區直到喀什米爾區。
繁殖方法
喜馬拉雅塔爾羊一般冬末春初交配,孕期6~7個月,6月份產仔,每胎1仔,?[6]有時產2仔,壽命16~18年。能適應人為飼養的條件。 飼養壽命為21.9年。多為幾十只集群,活動范圍較固定。雄性塔爾羊平時都是獨居或小團體活動,只有在發情期才加入雌性的行列。
亞種分化
該物種共有三個亞種:
中文名 | 拉丁學名 |
---|---|
模式種塔爾羊 | Hemitragus jemlahicus |
阿拉伯塔爾羊 | Hemitragus jayakari |
尼爾吉里塔爾羊 | Hemitragus hylocrius |
種群現狀
喜馬拉雅塔爾羊僅見于西藏樟木、吉隆和聶拉木的波曲河谷等地。肉的膻味較大,經濟價值不大,所以偷獵現象要少于其他的羊類。但由于活動范圍小,數量少,僅剩有500只。
保護現狀
喜馬拉雅塔爾羊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近危(NT)。
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