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傳播
通過新媒體這一傳播介質,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互動與交往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新媒體傳播中,信息傳播具有互動性和個性化、精準化特征,大眾傳播、組織傳播、人際傳播、人內傳播四種傳播類型呈現融合趨勢和一體多功能態勢,其作為泛媒介的屬性名至實歸。
名稱來源
“新媒體”一詞最早見于加拿大傳播學者M.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1959年發表的題為《電子革命:新媒體的革命影響》的演講。麥克盧漢使用這一概念,意在區別與“舊”相對的“新”的概念,而非現在普遍采用的“新媒體”概念。 現代意義上的“新媒體”概念,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1967年,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技術研究所所長P.C.戈爾德馬克(Peter Carl Goldmark)發表了一份關于電子錄像(EVR)商品的計劃,首次提出了“新媒體”這一概念。1969年,美國傳播政策總統特別委員會主席E.羅斯托在向R.M.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總統提交的報告中,也多處使用“新媒體”這一概念。隨后這一詞匯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普及。
起源、發展和現狀
起源:20世紀80~90年代信息社會與新媒介研究的初步探索
20世紀80年代,中國開始出現關于新媒體的研究。1986年《外語電化教學》刊登的、由方曉虹翻譯自《視聽覺教育》的文章《視聽教育在新媒體時代的地位》,是國內關于新媒體最早的引介之一。作者岡村二郎主要討論了新媒體對整個教育領域產生的影響。此后新媒體一詞逐步出現在國內學術期刊當中。 90年代,新媒體傳播已經受到廣泛關注,這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199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設立了重點研究課題“信息傳播新技術、新媒介對大眾傳播的影響”,由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完成。該課題的成果《信息高速公路與大眾傳播》于1999年正式出版,是國內較早涉及新媒體研究的著作。這部書集中討論了以信息高速公路為基礎,以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信息傳播革命,對社會政治、法律、經濟發展、文化領域產生了重大影響。整體來看,90年代的新媒體傳播研究主要探討信息社會中新媒介與互聯網發展趨勢及影響,在是否區別于傳統媒體、是否將促進社會變革等方面掀起爭鳴。這一時期的新媒體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
承前啟后:2000~2003年的新媒體傳播研究
新媒體傳播研究的發展軌跡,是以媒介技術的更新為線索的。進入新千年,互聯網技術日漸普及,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此時的互聯網即是新媒介,相應的新媒體傳播研究則側重網絡傳播方面。2000年,閔大洪發表論文《網絡傳播研究亟待加強》,呼吁傳播學界從研究人員水平、研究手段、研究課題三方面加強對網絡傳播學進行系統研究,該文在中國網絡傳播學理論界具有推動意義。 這一時期的典型研究主題有二個:①網絡新聞傳播學理論逐步深化,出版了眾多有關網絡傳播學的研究著作。這些著作主要從網絡時代的傳播環境,網絡傳播在當代社會的發展趨勢、優勢以及帶來的沖擊,網絡媒體的挑戰和發展,以及傳統媒體的回應和生存等方面對網絡傳播與網絡社會進行了理論探討。②對新聞生產的密切關注。2000年之后,互聯網的普及和多媒體時代的來臨帶來了新聞受眾行為上的變化及新聞產業格局的變革,影響了新聞生產方式及運作模式。在這樣的條件下,各個大學的新聞學院不斷推出自己的網絡新聞學專著,眾多學者和新聞從業人員也紛紛提出在互聯網形態之下新聞從業者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方略。探討的領域包括新聞編輯、采訪、新聞表現方式等,幾乎涵蓋了傳統新聞業各個方面。在網絡新聞理論方面,學者也積極從網絡新聞的傳播形式、受眾接受及形態特點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討。
研究繁榮期:2004~2008年
在網絡傳播學界對學科作了一系列的基礎性研究之后,大量的細化專題研究呈現出來,并且也開始架構起較為完整的網絡傳播學科。這一階段具有三個特點:①網絡新聞傳播理論研究走向多元化、實證化。中國學者在逐漸擴展的互聯網研究領域尋找到本土的研究方向,并且出版了一些具有多元指向性的網絡傳播研究專題著作。在研究論文方面,從2003年之后研究選題開始細化,部分優秀論文逐漸規范化,并且在研究方法、理論構建方面也逐漸走向成熟與多元。此后的幾年間,一些更具實證色彩的研究也陸續得以推出,其中包括基于問卷調查的量化研究方法以及熱點事件的案例研究方法。實證研究的手段趨向多元和規范,選題也逐漸廣泛起來,能夠合理與有效地構建研究的理論模型,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個多學科交融的時代,這些研究多數運用了諸如社會學、心理學等其他學科的理論來多元化地解釋網絡傳播現象,成為網絡新聞傳播學的研究趨勢。②網絡輿論的研究蔚然大觀。作為重要的信息傳播工具,網絡傳播不可避免地對輿論產生影響。2007年出現了一系列網絡輿論事件,加之受到媒介發展形勢及政府導向的影響,有關網絡輿論的研究在新聞傳播學界逐漸蔚為大觀。其中比較典型的是:網絡輿情概念的研究,網絡輿論特點的探討,網絡輿論及其生成機制的探討,網絡輿論引導的研究,網絡輿情分析方法的討論。③新媒介形態研究持續增加。在這一時期,新媒體技術不斷催生出新的媒介形態,從網絡電視、手機電視、手機報到Web2.0時代的博客、播客、論壇,都成為新媒體傳播領域關注的對象。研究內容主要包括Web2.0時代傳播方式,以及由此產生的博客文化、播客文化,對權力與資源分配等問題。隨著各種媒介技術間的界限被打破,媒介融合的議題越來越引人矚目。
新媒體傳播研究的迅猛增長期:2009~2014年
2009年,以Twitter、新浪微博等社會化媒體的誕生為新媒體傳播研究增加了新的研究對象和新鮮議題。這期間,典型研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①新媒體技術和形態的研究。學界對新媒體技術和形態已經形成持續性關注,微博、微信的相繼出現進一步改變了原有的互聯網傳播生態。隨著微博、微信等新媒體逐漸嵌入日常生活,學界對于新媒體的研究從初期解析社會化媒體的影響力、價值本質,逐漸向新媒體對社會的深刻影響方面深化。②新媒體社會影響研究。新媒體的社會影響是這一時期研究的熱點,其中以突發事件、群體性事件、新媒體事件為案例的研究最為盛行。這一類事件研究反映了新媒體環境與各社會主體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深刻變遷。這一類研究聚焦官民、貧富、強弱對比的沖突性議題,并由此輻射出多種研究取向:網絡事件的誘因、周期、發生機制,網絡輿情引導,網民的政治參與與言論表達,網絡空間公共領域的建構和集體行動中網民的身份認同建立等。③互聯網與新媒體監管與治理。互聯網治理的概念在這一時期逐漸得到學術界的關注。國家層面逐步開展互聯網視聽節目涉黃、網絡廣告、網絡謠言、虛假信息的治理,實施實名制等措施清朗網絡環境。對于互聯網及新媒體治理,學界基本達成共識,即從控制為主的監管思維向開放為主的治理思維轉變,將互聯網治理從單項命令轉向協作和共同規制,完善互聯網治理的頂層設計。④新聞業態重構與媒體融合。新媒體的發展重構了傳統的新聞業態。新媒體對新聞業的影響得到學界的充分關注。研究從初期分析和預測新媒體對傳統新聞業轉型的重要意義,轉向參與式新聞、公民新聞、數據新聞等新的新聞生產方式的研究,同時關注計算機輔助報道、大數據平臺內容分發、搜索引擎技術等新的新聞傳播渠道。
現狀:2015年以來的新媒體傳播研究
主要圍繞三個問題展開:微觀層面的新媒體對用戶的影響研究,中觀層面的新媒體對新聞業務的影響研究和宏觀層面的新媒體對社會秩序的影響研究,相比用戶媒介使用效果研究,媒體融合和輿情治理依然是學界業界持續關注和爭論的焦點。①新媒體用戶使用效果的實證研究,研究對象和理論應用都有所擴展。首先,對新媒體用戶群體更加細分,除了關注城市居民的新媒體使用行為之外,許多研究將對象擴展到弱勢群體、底層群體、大學生、少數民族,研究新媒體影響特定群體的認知、態度和行為的復雜關系。其次,以相鄰學科豐富的理論來解釋新媒體現象的研究增多。這些理論包括集體記憶、身份認同、價值認同等。②多元開放的新聞業務創新和傳媒組織變革研究。新聞業務創新研究集中在內容生產和傳播渠道兩方面。內容生產方面,數據新聞、無人機新聞、虛擬現實新聞等新媒體業務實踐成為研究熱點。技術革新還催生出眾包新聞、眾籌新聞和眾智新聞等借力用戶智慧的共同生產機制。但在新媒體浪潮下,為求新聞速度而造成的反轉新聞、虛假新聞現象也在沖擊新聞業。新聞版權問題也引起了一些學者的關注。2015年以來,媒體融合語境下的傳媒組織變革研究持續火熱。學界在不斷探索中積累了大量傳媒轉型經驗。③治理話語體系下的網絡輿論和社會結構研究。中國網絡輿論環境隨著新媒體傳播的社交化和移動化變得更為復雜。國內研究關注重大公共危機事件的輿情預警和謠言風險,研究的治理導向明顯。信息空間規制研究則是對現實空間因網絡虛擬化而衍生諸多社會問題的一種回應方式。不同于網絡輿論的風險認知,有學者將新媒體的廣泛應用看作啟蒙、賦權或情緒引導,試圖對話中國社會轉型。 總體上看,自2015年以來,新媒體研究者以“創新”和“治理”為主要話語,回應新媒體技術發展所引致的用戶行為、新聞實踐及社會結構三個方面的廣泛變革。
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著作
M.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西班牙學者,主要從事信息社會、傳播及全球化領域研究。他是最早認識信息革命將帶來復雜改變的學者之一,是2000~2014年《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引用率最高的傳播學者。代表作有《信息時代三部曲》《網絡社會的崛起》《認同的力量》《千年的終結》《城市與草根:城市社會運動中的跨文化理論》(The City and Grassroots: A Cross-cultural Theory of Urban Social Movements)、《網絡社會——跨文化的視角》《網絡星河:對互聯網、商業和社會的反思》等。卡斯特描述了城市信息化變遷的背景下,信息技術發展對城市社會系統、社會空間結構和經濟結構的深刻影響。他超越傳統社會學意義和視角的理論解釋,展開網絡社會理論研究,認為網絡社會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也是一種新的社會模式,網絡社會將構建新的社會時空,網絡社會產生信息資本主義,產生新的社會認同。這一網絡社會理論對新媒體時代下的社會影響起到了創造性的啟發作用。
N.尼葛洛龐帝(Nicholas Negroponte)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技術專業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創始人。因其代表作《數字化生存》暢銷,尼葛洛龐帝被稱為“數字革命的傳教士”。《數字化生存》描繪了信息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工作、教育和娛樂帶來的各種沖擊。尼葛洛龐帝認為數字化技術對個人的生活、學習等具有全方位的滲透和影響,對信息產業有巨大沖擊力與推動力,對社會結構變遷具有決定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