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調
為緩解黃河、海河和淮河流域缺水問題,從長江流域向黃河、海河和淮河流域引水的跨流域調水工程項目。是中國戰略性、全局性的水資源配置工程。
南水北調的東、中、西3條調水線路,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連通起來,構成“四橫三縱”的大水網體系。
背景
中國總體水資源短缺,地域分布不均。北方水少,南方相對水多;北方水資源年內、年際豐枯變化劇烈,南方相對穩定。黃河、海河和淮河流域的人口、國內生產總值和耕地面積依次約占全國的35%、35%和40%,在中國政治、文化、經濟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流域內人口密度大,大、中城市多,但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總量的7%,人均水資源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5。水量的短缺導致黃河、海河和淮河流域長期過度利用地表水、超采地下水和擠占生態用水,出現海水入侵、地面下沉、水質變差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水污染問題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地區水資源的短缺。黃河、海河和淮河流域是中國水資源承載能力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矛盾較為突出的地區。長江流域人均水量雖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但水資源在中國相對豐富,年平均入海水量約9000億立方米,為黃河、海河和淮河流域的4.4倍,南水北調工程可支持北方缺水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
概況
基于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勘測、規劃、調研和論證,從50多種規劃方案中遴選,最終分別在長江的下游、中游、上游劃定3個調水區,依次構成南水北調工程的東線、中線、西線3條調水線路。3條調水線路與中國地勢天然自西向東的3級階梯相適應;互為補充,不可替代;連通長江、淮河、黃河、海河,構成中國水資源“四橫三縱、南北調配、東西互濟”的總體格局。
東線工程?
位于第3個階梯東部,從長江下游引水,由于地勢低,大致沿京杭大運河逐級抽水北送,主要供往淮海平原東部及膠東地區。由于東線工程可以利用現有的泵站和河道,工程相對簡單、投資小、易于建設。東線工程分三期實施,總調水規模148億立方米。一期工程于2002年12月正式開工,2016年1月開始供水。?
中線工程?
位于第3個階梯西部,從長江中游的支流漢江引水,沿伏牛山和太行山東側通過,可自流供水給黃淮海平原的大部分地區。工程投資較大,規劃分二期建設,總調水規模130億立方米。中線一期工程于2003年12月正式開工,2014年12月正式通水。?
西線工程?
是從長江上游調水到黃河上游及西北地區各線路的總稱。調水線路從青藏高原或其東緣(第1個階梯)通過,居高臨下,能控制很大范圍,但從其工程難度和可調水量考慮,以擔負西北地區的補水為宜。西線工程位于自然環境較惡劣的地區,地質條件復雜,褶皺強烈、活動斷裂較發育;高寒缺氧,交通不便。西線工程技術難點較多,工程投資大,規劃分三期建設,總調水規模170億立方米,截至2021年尚未開工。?
整個工程建設時間約需40~50年。截至2016年9月底,累計下達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投資2619.7億元。工程建設項目(含丹江口庫區移民安置工程)累計完成投資2591.3億元,其中東、中線一期工程分別累計完成投資328.9億元和2143.7億元,分別占東、中線在建設計單元工程總投資的97.6%和99.9%。?
截至2020年12月,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累計調水超394億立方米,惠及約1.2億人口。工程安全高效運行,綜合效益顯著,改善了沿線群眾生產生活,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了經濟社會綠色發展,推進了國家重大戰略實施,保障了國家水安全。
影響
南水北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問題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一些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東線工程的水質污染、中線工程對漢江中下游的生態環境影響、西線工程對調出區生態環境影響以及南水北調工程對長江口鹽水入侵的影響等問題,這些問題可以通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逐步予以緩解或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