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K
8591
龍鳳燈
流行于福建龍巖的新羅區紅坊鎮與永定區坎市鎮、高陂鎮一帶。是閩西客家聚居區元宵節期間表演的一種燈舞,因其世代傳習于偏遠山區,很少受外界影響,所以表演至今古風猶存。龍鳳燈燈彩造型豐富,有黃龍、鳳凰、雄獅、猛虎、公雞、白鶴、大象、山鹿等種類。表演時舞者裝扮成閩西地方漢劇中生、旦、丑等角色,把燈彩扎在腰間,腰前綁扎燈彩前半部分,腰后綁扎后半部分,左手舉花籃燈,右手執一紅白相間長為二尺四寸(約80厘米)的馬鞭,在兩匹大紅竹馬(燈)的引領下,悠游鄉間邊歌邊舞。
龍鳳燈表演者共8人,男女各半。男4人腰間分別扎龍、獅、虎、象燈。除扎象燈的戴紅黑相間的差役帽,穿黑色緊袖上衣外,余者均分別戴紅、紫、藍的方紗官帽和長袍官衣;女4人腰間分別扎鳳、雞、鶴、鹿燈。扎鶴燈的服飾為藍色,扎鳳燈與雞燈的人戴大額珠冠,分別穿橘紅色與大紅色的大襟上衣,扎鹿燈的戴黑絨老嫗帽,穿黑色大襟上衣。龍鳳燈表演主要以走場、隊形變化、排陣列為主,主要場景構圖有“踩鳥”“內外蛇子周”“關公巡城”“圍籬笆”“倒插花”“托三門”“黃龍盤珠”“退馬”“猴子燒蜂”等,每兩種隊形之間都由“雙龍出水”承上啟下加以銜接,主要舞蹈步伐有“揮鞭采茶步”“圓場步”“踏板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