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K
1807
經總制錢
經制錢始于宣和四年(1122),系經制江淮荊浙福建七路諸司財計(簡稱經制使)陳遘所創,故名。靖康初(1126)廢,建炎三年(1129)恢復,后固定其名色為權添酒錢、量添賣糟錢、人戶典賣田宅增添牙稅錢(每貫增收20文)、官員等請奉頭子錢(每貫收23文,續有增加,后固定為56文)、樓店務添收三分房錢等。此所謂輾轉取積于細微之間,以助軍費。紹興五年(1135),參知政事孟庾提領措置財用,稱總制司,又創總制錢。其名色更為細微,計有轉運司移用錢、勘合朱墨錢、出賣系官田舍錢、人戶典賣田宅牛畜等于赦限內陳首投稅印契稅錢、進獻貼納錢、人戶典賣田業收納得產人勘合錢、常平司七分錢、茶鹽司袋息錢、裝運司代發斛斗錢、收納系省錢物頭子錢、官戶不減半民戶增三分役錢、二稅畸零剩數折納價錢、免役一分寬剩錢等。經總制錢一部分屬增稅,絕大部分則移用某些原屬地方的財政專款改充。經制錢和總制錢兩者皆先樁管于各州,每季起發赴行在或各總領所,是南宋中央財政的重要收入。由于經總制錢歲無常入而有常額,又屬于中央對地方財政的侵占,因此,額一不登,地方官府必然巧立名目橫斂,使民間受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