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類營養
糖類,又稱碳水化合物,是人體必需宏量營養素之一,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分為單糖、寡糖(含2~10個糖苷鍵)和多糖(含超過10個糖苷鍵)。
糖類的消化從口腔開始,淀粉首先經唾液中的淀粉酶初步消化。單糖直接在小腸吸收入血循環,二糖等部分寡糖和多糖經水解后在小腸吸收。在小腸未被消化的部分,到結腸經細菌發酵后再吸收。血糖被輸送至全身各組織細胞中,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時釋放出能量,供人體利用,或轉化為細胞的組成部分;未被利用者可轉化肝糖原、糖原儲存起來。過量的部分最終轉化為脂肪,在體內儲存。
①供能和儲存能量:膳食糖類是人類最主要也是最經濟的能量來源。每克葡萄糖在體內可氧化生成16.7千焦(4千卡)的能量。維持人體健康所需要的能量中,55%~65%來自糖類。糖類以糖原形式儲存于肌肉和肝臟中,需要時糖原即分解為葡萄糖以提供能量。糖類是神經系統和心肌的主要能源,也是肌肉活動時的主要燃料,對維持神經系統和心臟的正常功能、增強耐力及提高工作效率都有重要意義。②構成組織及重要生命物質:糖類是構成人體的重要物質,并參與多種生命活動。每個組織細胞都含糖類,其量為2%~10%,以糖脂、糖蛋白和蛋白多糖的形式為主。腦和神經組織中含大量糖脂,許多臟器及血細胞都含糖脂;血漿中前白蛋白,多種球蛋白等都是糖蛋白。構成骨、軟骨、肌腱和眼球的黏蛋白與類黏蛋白,以及存在于皮膚、角膜、血管、關節液中蛋白多糖都含有糖類。一些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質,如抗體、酶和激素的組成成分,也需糖類參與。③節約蛋白質作用:攝入足夠量的糖類充分滿足機體對能量需求能預防體內或膳食蛋白質消耗,不需要動用蛋白質來供能,也有利于氨基酸的主動轉運。④抗生酮作用:膳食中缺少糖類時,體內脂肪或食物脂肪被動員并加速分解為脂肪酸來供應能量,造成脂肪酸不能徹底氧化而產生過多的酮體,酮體不能及時被氧化而在體內蓄積,以致產生酮血癥和酮尿癥。充足的糖類可以防止此種作用。⑤解毒作用:經糖醛酸途徑生成的葡萄糖醛酸,是一種重要的體內解毒劑,在肝臟中能與許多有害物質如細菌毒素、乙醇(酒精)、砷等結合,以消除或減輕這些物質的毒性或生物活性,從而起到解毒作用。不消化的糖類經腸道菌群發酵所產生的短鏈脂肪酸也有廣泛的解毒作用。⑥增強腸道功能:非淀粉多糖類如纖維素和果膠、抗性淀粉、功能性低聚糖等不能在小腸消化吸收,但能刺激腸道蠕動,增加結腸的發酵,促進有益菌群的增殖,有助于維持正常腸道功能和增加排便量。
人體對糖類的需要量,常以可提供能量的百分比(%E)來表示。除嬰兒外各年齡組人群的糖類可接受范圍(AMDR)均為50%E~65%E;其中添加糖應小于10%E。孕婦、乳母亦無不同。嬰兒的適宜攝入量(AI)為:0歲,60克/天;0.5歲,85克/天。
膳食中淀粉的主要來源是糧谷類(見圖)和薯類食物。糧谷類一般含糖類60%~80%,薯類含量為15%~29%,常見豆類多在50%上下。添加糖的主要來源是蔗糖、糖果、甜食、糕點、甜味水果、含糖飲料和蜂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