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瓷器
從20世紀初蘇聯中亞考察家P.K.科茲洛夫發現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黑城遺址起,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20世紀70年代,在各類西夏遺址中陸續發現了許多西夏瓷器。1983~1984年通過調查并發掘了靈武磁窯堡西夏窯址,證實了西夏王朝存在規模較大的制瓷手工業,此后又在原西夏境內發現了靈武回民巷、中衛下河沿窯、賀蘭山貴房子窯、賀蘭山插旗口窯、海原臨羌寨窯、甘肅武威塔爾灣窯等西夏瓷窯址。?
西夏瓷器釉色品種以白釉、青釉、黑釉、褐釉為主,又有少量茶葉末釉與姜黃釉產品。西夏瓷器器類繁多,可分為生活器皿、文房器玩、雕塑物件、建筑構件以及宗教用具幾類,其中以碗、盤類日用器數量最多,扁壺、經瓶、帳鉤等極具地方與民族特色。裝飾技法上有刻釉、剔刻釉、刻化妝土、剔刻化妝土、刻花、模印花、鏤空、點彩、白地黑花等技法,尤其以剔刻釉最具特點,通過剔刻釉或剔刻化妝土來構成花紋,胎地和釉面的色彩對比鮮明,具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紋飾題材包括以牡丹為主各類花卉紋,以及幾何紋、人物紋、嬰戲紋、鹿銜花紋或鹿吐蓮花、游魚紋等。裝燒工藝上窯爐采用北方的饅頭窯,使用煤為燃料,裝燒方法有頂碗覆燒、墊圈正燒、工字形窯具支撐垛燒、墊條扣燒、芒口扣燒、泥餅插燒、瓷鉤粘燒等。西夏瓷器至少在12世紀晚期開始燒造,在制作和燒造工藝上,與金代北方地區窯址,如陜西銅川耀州窯、河北磁縣磁州窯以及山西北部等地窯址屬于同一工藝傳統。西夏瓷器是西夏手工業中的重要門類,既是漢地生產生活方式影響下的結果,同時也反映了西夏地區民眾的生活、風俗、藝術以及宗教信仰,具有獨特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