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
平遙(見平遙縣)是中國古代城市歷史風貌和歷史建筑方面保存最為完整的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跡眾多,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墻、鎮(zhèn)國寺和雙林寺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1處。此外,還有保存完整的民居院落400余處。
平遙古城墻始建于公元前827~前782年。明洪武三年(1370)在原城基礎上擴建,筑為現(xiàn)存規(guī)模。以后有過10余次的修葺。康熙四十二年(1703)筑四面城樓,使城墻更加壯觀。古城平面呈方形,城壕塹闊10米,城墻周長6100余米,高10米,墻頂寬3~6米,底寬9~12米。墻身素土夯筑,外包磚石,頂部青磚鋪墁,內(nèi)向設泄水渠道。城墻東、西、北面為直線,南部隨中都河蜿蜒而筑成彎曲狀。四角原有角樓,現(xiàn)均失存。開六門,門外筑甕城。城墻外側筑有馬面窩鋪72個,城墻上有垛口3000個,取孔子弟子、賢人之數(shù)。城墻上還建魁星樓、文昌閣、點將臺,城外有護城河。平遙城墻造型美觀,防御設施齊備,經(jīng)1981年重修后,為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墻之一,是研究中國古代筑城之制的珍貴資料。
平遙古城面積420公頃,以南大街為軸線,按中國傳統(tǒng)城市布局。明建清修的市樓居全城中央,古樸清雅,為古城最高建筑;四大街、八小街構成“干”字形商業(yè)街;左有城隍廟、文廟、道觀,右有縣衙署、武廟、寺院,呈對稱格局。整個城市基本保持了明清時代的完整舊貌,現(xiàn)存重要古建筑有金建文廟大成殿、元建明修清虛觀和明建清修城隍廟等。平遙曾是晉商聚集地,經(jīng)濟繁榮。城里擁有許多豪宅大院,街巷門面齊整,城內(nèi)街巷名稱尚存明清時舊名。街道旁有眾多明清票號、錢莊、當鋪、布莊、煙店等,像“日升昌”“百川通”等票號院落,仍為原有建筑布局和風貌。平遙民居多為嚴謹?shù)乃暮显盒问健R话阏繛?間或5間,拱券式磚結構,前部加木結構披檐、柱廊,平屋頂有的上設照壁、風水樓,廂房及倒座等次要房間為木構坡向內(nèi)院的瓦屋。這種窯洞式結構堅固,冬暖夏涼。每戶都筑有高大的院墻,臨街大門有雕刻精細的垂花門,門上大多有題額。有的宅門外還立有上馬石、拴馬柱,石雕精美,形成了華麗的民居群落。與城墻相互襯托,古城風貌依然可見。
鎮(zhèn)國寺位于古城東北12千米的郝洞村北。全寺由二進院組成,始建于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寺中的萬佛大殿是具有唐代風格的五代建筑,為中國現(xiàn)存古老的木構建筑之一,殿內(nèi)有五代泥塑佛教造像。雙林寺位于縣城西面6千米的橋頭村外,始建于北齊武平二年(571),現(xiàn)存殿宇多為元、明建筑,以明代彩塑著稱。 平遙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產(chǎn)豐富,喜慶節(jié)日盛行高蹺、肩人、花鼓、龍燈。推光漆器制作家具,描金重彩,工藝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