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藥物
海洋特殊的水體環境與陸地環境相比有著巨大的差異,其高鹽、低溫、高壓、缺氧、寡營養、低光照或無光照等特征,導致海洋生物有著獨特的代謝方式和生化過程,產生了大量結構新穎的活性次級代謝產物,是海洋藥物開發的源泉。 海洋生物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也稱海洋天然產物,是開發藥物的化合物基礎。已發現的海洋天然產物的化學結構類型豐富多樣,包括萜類、生物堿、肽類、聚酮、聚醚等,許多化合物具有陸生天然產物不存在的新奇骨架,多鹵素取代,富含手性中心,結構特異而復雜。海洋天然產物的生物活性也多樣、獨特,這是由其棲息環境所決定的。海洋生物之間存在著緊密而復雜的化學生態關系,許多固著生長、緩慢移動的弱小動物,如珊瑚礁中的海綿、海鞘、軟珊瑚、海兔等無脊椎動物,往往依靠化學防御策略生存。正因如此,海洋天然產物普遍顯示了強烈的抗腫瘤、抗菌、抗病毒、抗炎、免疫調節、驅蟲、鎮痛、抗老年癡呆等藥理活性,或與酶及受體有特異性結合,從而成為藥物發現的巨大資源。
國際現代海洋藥物的研究始于20世紀40年代,興起于60年代初。歐盟于1989年啟動海洋科學和技術計劃(Marine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MAST),重點從海洋生物資源中尋找新藥。1994年之后,美、日、英、法、俄等國分別推出“海洋生物技術計劃”“海洋藍寶石計劃”“海洋生物開發計劃”等項目,投入巨資發展海洋藥物。2014年英國及13個國家的25個研究所和商業集團啟動了“藥物海洋”(Pharma Sea)國際化項目,以期從海洋極端環境中尋找和開發海洋新藥。對海洋藥用生物資源的開發正逐步向深遠海及極端環境進發。2000年之后,國際海洋藥物進入了高速發展期。
中國是利用海洋生物(傳統海洋中藥)治療疾病最早的國家之一,但對現代海洋藥物的研究到20世紀70年代末才開始。中國海洋大學管華詩院士,依據傳統中藥昆布的治療作用,利用褐藻海帶中的海藻多糖,經過分子修飾,于1985年成功研制了中國第一個現代海洋藥物藻酸雙酯鈉(propylene glycol alginate sodium sulfate; PSS),成為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常用藥物,開創了中國藥學研究新領域,催生了海洋藥物學新興學科。 海洋藥物顯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已成為藥學研究最具活力的領域。海洋藥物研究與開發具有投入大、周期長等特點。海洋藥物的發展受到許多因素的限制,樣品采集困難、天然產物微量存在、化學結構復雜、難以合成獲得大量藥源等,制約了海洋藥物的發展。未來對海洋藥用生物資源的開發,將從近淺海向深遠海、極地等特殊和極端環境領域拓展,海洋藥源微生物正逐步成為海洋藥物研究開發的熱點,基因組、蛋白組、代謝組等組學技術滲透到了海洋藥物研發領域。中國醞釀啟動了“中國藍色藥庫開發計劃”,海洋藥物進入“有序開發、梯次產出”的時期。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