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灣風暴潮
孟加拉灣的風暴潮由熱帶氣旋產生,來自低緯度海域的熱帶氣旋激發出風暴潮,并且不斷向北移動,進入漸漸變窄的水深較淺的陸架海區,使得風暴潮的增水明顯加大,因此該海域特別是位于灣頂的孟加拉國沿海成為世界上最易遭受風暴潮災的地區。 每年影響孟加拉灣的熱帶氣旋個數約占全球熱帶氣旋總個數的10%,根據印度洋熱帶氣旋的分級,氣旋風暴以上強度的熱帶氣旋才能引發風暴潮。這些氣旋主要分布在一年之中的兩個時段,即季風開始之前的4~5月,以及季風結束后的10~11月,其中11月是發生頻率最高的月份,5月次之,這兩個時段也是孟加拉灣風暴潮發生的主要時段。
從空間分布來看,自孟加拉灣東北部的緬甸開始逆時針旋轉,直到孟加拉灣西岸的印度及斯里蘭卡,是孟加拉灣風暴潮侵襲的主要地區,孟加拉國位于灣頂部,且沿岸多為低洼地帶,受災尤為嚴重。 1876年11月1日襲擊孟加拉國梅克納(Meghna)河口的風暴潮,由強氣旋風暴“貝克甘杰”(Backerganj)引發,海平面增水達到13.6米,導致20余萬人死亡,這是世界上記錄到的增水最大的一次風暴潮。世界上有記錄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風暴潮發生在1970年11月13日的孟加拉國,特強氣旋風暴“博拉”(Bhola)襲擊了孟加拉灣,海平面增水達7.2米,這次風暴潮奪去了恒河三角洲一帶30萬人的生命。 2008年的5月2日,強氣旋風暴“納吉斯”(Nargis)襲擊緬甸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區域,導致了13.8萬人死亡,這是進入21世紀以來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風暴潮災。
1970年的博拉風暴潮發生后,印度科學家率先開展了孟加拉灣的風暴潮預報研究,此后,孟加拉灣周邊國家逐步建立了風暴潮預報預警系統,在其后的風暴潮防災減災中發揮了作用,但由于該區域風暴潮強度較大,且沿岸地勢低洼,防潮措施有待加強,死亡人數較多的風暴潮災仍時有發生。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