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婷婷深情五月亚洲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_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图片_久久精品不卡

百科創建
13.5K
3352

蒙古族服飾

蒙古族服飾也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蒙古族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特色,以袍服為主,便于鞍馬騎乘。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

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飾"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正藍旗文化館、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文化館、博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榮獲"蒙古族服飾"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

    蒙古族服飾

  • 地理標志

    DB15/T 506-2012

  • 批準時間

    2006年

  • 非遺級別

    國家級

  • 遺產編號

    X-108

?
  • 遺產類別

    民俗

  • 申報地區

    內蒙古、甘肅肅北縣、新疆博湖縣

  • 非遺傳承人

    斯慶巴拉木、萬花

  • 保護單位

    博湖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歷史淵源


蒙古族服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史前時期。遠在舊石器時代,人類就開始用植物的葉子將自己修飾一番,后來又取用打獵的獸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巖畫上,已經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類在腰間圍著一條短短的獸皮裙,頭上插著長長的羽毛,有的臀部還有尾飾。而且已經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環、骨飾等物品,說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審美意向和審美追求了。

據考古資料證明,蒙古族的服飾與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是一脈相承。據《漢書·匈奴傳》記載,"食畜肉"、穿"皮氈裘"的匈奴婦女的頭飾與察哈爾婦女的頭飾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飾文化,又傳給了鮮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當然也傳給了蒙古族。而這些民族服飾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適應高原氣候而產生。

蒙古族的服飾具有自己的審美特征,蒙古族特別地偏愛鮮艷、光亮的顏色,這些色彩都使人感到色調明朗、身心歡娛。蒙古族又崇尚白色、天藍色這樣一些純凈、明快的色彩。藍天白云,綠草紅衣,一種天然的和諧。另外,從蒙古民族服飾的款式看,褒衣博帶,即能體現人體的曲線美,又能體現蒙古牧人寬厚大度、粗獷坦蕩的性格。

蒙古族居住于蒙古高原,氣候寒冷又加之以游牧為主,馬上活動的時間長,因此,其服飾必須有較強的防寒作用而且又便于騎乘,長袍、坎肩、皮帽皮靴自然就成了他們的首選服飾。《黑韃事略》載:"其服右衽,道服領,少數為方領,以氈、皮、革、帛制作,衣肥大,長拖地,冬服二裘,一裘毛向內,一裘毛向外,男女樣式相似"。這種服式,后稍經改革,沿用,牧區男女均穿用。分夾、棉、皮3種。冬以羊裘為里,多用綢、緞、布作面,夏穿布、綢、緞、絹等料。一般用紅、黃、紫、深藍色。袖長窄,下擺不開叉,衣襟及下擺多用絨布鑲邊,邊寬約6~9厘米。穿著時稍向上提,以紅、紫等色綢緞帶緊束腰部,兩端飄掛腰間。

蒙古民族服飾,是蒙古民族傳統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上古到蒙古汗國,從元、明、清,隨著歷史的發展,歷代蒙古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并不斷吸收兄弟民族服飾之精華,逐步完善和豐富自己傳統服飾的種類、款式風格、面料色彩、縫制工藝等方面,創造了許多精美絕倫的服飾,為中華民族的服飾文化增添了燦爛的光輝。


服飾種類


蒙古族服飾名稱為蒙古袍,主要包括長袍、腰帶、靴子、首飾等。但因地區不同在式樣上有所差異。

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喜穿軟筒牛皮靴,長到膝蓋。農民多穿布衣,有開衩長袍、棉衣等,冬季多氈靴烏拉,高筒靴少見,保留扎腰習俗。男子多戴藍、黑褐色帽,也有的人用綢子纏頭。女子多用紅、藍色頭帕纏頭,冬季和男子一樣戴圓錐形帽。未婚女子把頭發從前方中間分開,扎上兩個發根,發根上面帶兩個大圓珠,發稍下垂,并用瑪瑙、珊瑚、碧玉等裝飾。還有比較具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內蒙古地域遼闊,自然環境、經濟狀況、生活習慣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豐富多彩的服飾。如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烏珠穆沁、蘇尼特、察哈爾、鄂爾多斯、烏拉特、土爾邑特、和碩特等數十種服飾。他們為大體風格一致,各具特色。基本形制為長袍、下擺兩側或中間開衩,袖端呈馬蹄袖。已婚婦女袍服外面還配有長、短不同款式的坎肩。

蒙古各部落服飾中區別最大的是婦女頭飾。如巴爾虎部落蒙古族婦女頭飾為盤羊角式,科爾沁部落蒙古族婦女頭飾為簪釵組合式,和碩特部落蒙古族頭飾為簡單樸素的雙珠發套式,鄂爾多斯蒙古部落婦女頭飾最突出的特點是兩側的大發棒和穿有瑪瑙、翡翠等粒寶石珠的鏈墜,使鄂爾多斯頭飾成為蒙古各部中的佼佼者。

長袍

以女子長袍為例,科爾沁、喀喇沁地區的蒙古族受滿族影響,多穿寬大直筒到腳跟的長袍,兩側開叉,領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貼邊;錫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則穿肥大窄袖鑲邊不開叉的蒙古袍;布里亞特婦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長袍;鄂爾多斯的婦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為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而青海地區的蒙古人穿的長袍與藏族的長袍較為相近。

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飾各地差別不大。春秋穿夾袍,夏季著單袍,冬季著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時喜歡穿布料衣服,逢年過節或喜慶一般都穿織錦鑲邊的綢緞衣服。男裝多為藍、棕色,女裝喜歡用紅、粉、綠、天藍色。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繡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漢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

腰帶

腰帶是蒙古族服飾重要的組成部分,用長三四米的綢緞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帶多掛刀子、火鐮、鼻煙盒等飾物。

蒙古靴

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兩種,蒙古靴做工精細,靴幫等處都有精美的圖案。據季節的變化有皮靴、布靴、氈靴幾種。皮靴多用牛皮、馬皮、羊皮制作,結實耐用,防水抗寒性能好,其式樣有靴尖上卷、半卷、平底不卷、尖頭、圓頭幾種。布靴多以布帛、平絨布面料制作,中靿和矮靿居多,靴幫繡以圖案,輕便柔軟,舒適美觀。氈靴多以羊毛、駝毛搟制而成,保暖耐磨損,一般多在隆冬時節穿用。蒙古靴類型又根據靴靿的高矮,分高靿、中靿、矮靿幾種。皮靴一般采用特殊工藝把所需圖案,如二龍戲珠、珠寶連城、蝙蝠、云紋、回紋、草紋、萬字、蝴蝶、花卉等圖案軋、貼在靴靿或靴幫上。布靴的靴幫、靴靿大多刺繡或貼繡精美的花紋圖案。流行在民間的蒙古靴式樣有七、八種,主要有軍樣靴(大板尖)、抓地虎、皂樣靴(雞蛋頭)、武步員(朝靴)、大仙靴、三抱靴(小板尖)、八寶靴(童靴)、皮馬靴(高靿、半靿)、布繡花靴(半靿)。

首飾

佩掛首飾、戴帽是蒙古族習慣。各地區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內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頂高邊平,里子用白氈制成,外邊飾皮子或將氈子染成紫綠色作裝飾,冬厚夏薄。帽頂綴纓子,帽帶為絲質,男女都可以戴。呼倫貝爾的巴爾虎、布里亞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則戴翻檐尖頂帽。用瑪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銀等珍貴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飾富麗華貴。


服飾標準


由于清政府對蒙古族地區實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間經濟狀況、文化觀念和生活習俗愈加的明顯,同時也促進了部族服飾文化的快速形成。

"蒙古族服飾"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探索用標準化技術保護傳承蒙古族服飾文化被內蒙古自治區標準化院提上重要議事日程。 據《DB15/T 506-2012 蒙古族服飾》包括28個部分。根據地方標準備案公告2012年第6號(總第150號)

《蒙古族服飾》地方標準28個部分

蒙古族服飾-第2部分:巴爾虎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3部分:布里亞特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4部分:呼倫貝爾厄魯特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5部分:扎賚特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6部分:扎魯特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7部分:科爾沁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8部分:奈曼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9部分:敖漢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10部分:阿魯科爾沁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11部分:巴林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12部分:翁牛特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13部分:喀喇沁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14部分:克什克騰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15部分:烏珠穆沁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16部分:浩齊特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17部分:阿巴嘎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18部分:蘇尼特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19部分:察哈爾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20部分:四子部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21部分:達爾罕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22部分:茂明安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23部分:土默特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24部分:鄂爾多斯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25部分:烏拉特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26部分:阿拉善和碩特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27部分:土爾扈特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28部分:阿拉善信仰伊斯蘭教蒙古人服飾

蒙古族服飾-第29部分:喀爾喀服飾

參考資料:


各部服飾


科爾沁蒙古服飾

此蒙古部因居住地與滿族毗鄰,其裝飾風格深受滿文化影響,頭飾為珊瑚珠串頭圍帶插各式簪釵,袍服制作亦吸收滿式風格,并注重繡花、貼花、盤花等工藝運用。

察哈爾蒙古服飾

此蒙古部因地域遼闊,居住分散,各旗服飾亦有差異,婦女頭飾風格清逸秀麗,講究后簾及頰側裝飾。

察哈爾蒙古族服飾繼承和發揚了傳統蒙古族服飾的款式和風格,多采用元代皇宮的顏色,服裝的領口、大襟不銹花,領邊、領座、大襟、垂襟和開衩衣邊用綢布進行鑲邊,體現了察哈爾蒙古族服飾華麗多彩的宮廷韻味。

巴爾虎蒙古服飾

此部落因地處呼倫貝爾大草原深處,較完整保留古代蒙古人古樸裝飾風格,頭飾造型獨特且大量用銀,袍服肩部及腰下疊大寬褶,為其特色。

巴爾虎蒙古族服飾從整體款式上看,較多保留著古代蒙古民族服飾的特點和傳統風格。巴爾虎蒙古族無論男女均穿寬下擺的長袍。男子主要穿以藍、淡藍、紫紅、深棕色團花緞為面料的長袍和特爾利克,夏季穿白色單衫,系桔黃、黃綠、灰藍色綢類腰帶,腰帶靠下腰系,以上提袍為美;婦女則穿以紅、紫紅、綠色綢緞為面料的長袍和特爾利克,系紫紅、粉紅、淡綠色綢類腰帶,以靠上腰系腰帶,使袍子上部貼身為美。

喀爾喀蒙古服飾

青年男子和未婚少女均穿斜襟坎肩,而已婚女子則穿對襟坎肩。喀爾喀蒙古族婦女頭飾具有古老的動物崇拜的部落文化特征,其形狀似牛角,顯現出壯觀大氣的特征。喀爾喀蒙古族人大多有戴帽子或者用頭巾纏頭的習俗。帽子不僅是一種御寒和裝飾用品,而且用來表達對客人的尊敬。喀爾喀蒙古族人的男袍比較肥大,可以顯示男子的雄健與豪放;女袍相對緊身合體,可以展示婦女的苗條或健美。

布里亞特蒙古服飾

此部落婦女頭戴尖頂紅纓帽,著燈籠式裝袖,以庫錦或絳子為裝飾的袖箍和腰圍分割裝飾的袍服,并飾以辮套發飾為美,而獨具特色。

布里亞特蒙古族居住在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和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歷來以游牧、狩獵為主要生產方式,形成男女皆喜穿長袍、靴子的服飾風格。布里亞特蒙古族的服飾既有一般蒙古族的風格,又受到俄羅斯和鄂溫克等民族的影響。男子冬季戴紅纓角帽,帽邊和帽耳是羔皮或水獺皮等貴重皮毛,身著羊皮長袍扎彩綢腰帶,腳穿自制布里亞特式厚氈高腰蒙古靴。春秋兩季身著布袍,腳穿皮靴。夏季,男子頭戴呢子角帽,稱為"尤登",身著布夾袍,腳蹬單皮靴,身披寬大的較厚呢子做成的朝布(意為雨衣),以防雨或夜晚在外寒冷。女子穿戴同男子一樣的帽子和靴子,身著女士袍,前胸打褶,已婚女子著肩部打褶的長袍。肩部是否打褶成為女性已婚、未婚的醒目標志。兩種袍均不系腰帶。冬季女性則在長袍之外再罩一件皮、棉坎肩。

鄂爾多斯蒙古服飾

內蒙古鄂爾多斯右翼中旗郡王府遺物:紅緞暗團花馬蹄袖女袍、黑鑲庫錦邊長坎肩。 鄂爾多斯蒙古族婦女稱頭飾為"陶勒甘久甘",漢語意思為頭帶,用松石、瑪瑙、珊瑚以及寶石、金、銀等貴重材料制成,價格相當昂貴。鄂爾多斯地區的蒙古袍較長,兩側開衩,大襟右邊系扣,不論男女,一般都備有腰帶。男子喜歡穿藍色或棕色袍,長袍較肥大。女子喜歡穿紅、粉、綠、天藍色綢質袍,比較緊身。

鄂爾多斯蒙古族穿蒙古袍,不論男女,一般都備有腰帶,而且扎腰帶有一定的講究和規矩。未婚女子扎腰帶,要在身后留出穗頭,一旦出嫁,便成"布斯貴"。"布斯貴"為蒙古語,漢意是沒有腰帶,代替腰帶的則是緊身短坎肩,以此來分辨未婚與已婚,穿上坎肩就說明這個婦女可以生育了。男子均扎腰帶。扎時將袍子向上提,為的是騎馬方便,也顯得矯健瀟灑。腰帶上還要系上鼻煙壺、蒙古刀、手巾等,顏色各種各樣,多用布、綢、緞等料。

土爾扈特蒙古服飾

此蒙古部康熙年始居住于內蒙古草原西部。婦女服飾風格獨特,女袍領口下為小對襟,右拐直角,并在右裉系扣,腰部有刺繡和抽褶等裝飾。

阿拉善蒙古族服飾

阿拉善地區蒙古族男女的裝束打扮有其獨特之處。男子身著左右下擺開岔的蒙古袍,腰間束綢帶,外套坎肩,腰帶前系一繡花褡褳,內裝鼻煙壺等珍貴品,手指上戴金、銀、銅制戒指,年歲大的脖子戴一串經珠。婦女的打扮既華麗又整潔。她們身著不開岔的蒙古袍,已婚婦女上套開襟坎肩,未婚婦女不穿坎肩,均系腰帶。婦女的頭飾很有講究:頭蓄兩條長發辮,裝入發套,分垂兩側,從坎肩的袖輪里塞進,把下面露出來,耳懸金銀環,手戴銀鐲子,指上戴金銀戒指。

烏拉特蒙古族服飾

"烏拉特",蒙古語意為"能工巧匠",早在明代后期,烏拉特部落就以的服飾制作技術享譽草原,形成了烏拉特服飾的男裝雍容華貴、女裝典雅細膩的特點。男子服裝以禮帽、長袍、馬靴為主,婦女則以頭巾、長袍、馬靴為主。烏拉特服飾不僅保留了自己的傳統風格又吸收了其它地區傳統服飾的可取之處,其面料色彩、縫制工藝等類似阿巴嘎蘇尼特和察哈爾服飾。在牧區穿著傳統服飾的人較多,逢年過節、舉辦那達慕盛會時,人們則普遍穿戴華美的傳統服飾。

和碩特蒙古服飾

和碩特男子服飾以藍、黑、中灰色為主色調,面料多為布帛、綢緞,樣式冬夏變化不大。袍子左右開祈滾本色邊,參加重要禮儀時必須袍外穿坎肩(坎肩屬于禮儀服飾)。坎肩多以金黃、紫、青色綢緞為面料,有對襟、琵笆襟兩種,琵笆襟坎肩一般滾黃、白色庫錦寬邊。系橘黃、淺綠色腰帶。穿套褲,纏腿帶。

和碩特女子服飾以藍、綠、紫色為主色調,比較素淡、莊重、華美。面料多為布帛、綢緞、織錦緞,樣式冬夏一樣。袍子不開祈,顏色單一。坎肩多以本色花綢緞為面料,采用橘黃、土黃、白色庫錦滾一厘米窄邊。系粉色或粉紅色腰帶,姑娘不扎腰帶。冠飾(頭飾)比較簡便,由一對發套(110厘米),一對大珊瑚珠子(好力寶,頭頂連接發套的裝飾),一個金或銀釵,一塊鑲有9個珠寶裝飾的吉祥圖案座(達如拉嘎,壓頭發的頂飾)等組成。發套是用青色綢緞或大絨縫制而成,把發辮裝進發套,然后把發套的上口在頭頂處,用一對大珊瑚珠子連起來,再用金銀釵串好。用吉祥圖案座固定在顱門部,順著兩鬢垂下來在腋下串進坎肩,在坎肩下擺處露出發套裝飾邊。


保護傳承


2004年,蒙古族服飾被列入國家民族民家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8年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09年4月,內蒙古當地政府牽頭,開展蒙古族服飾的搶救保護工程。調查工作遍布內蒙古地區的50多個旗縣,600余名鄉土專家和牧民群眾接受采訪。經過4年多時間的調查,最終確定了蒙古族28個部落的傳統服飾的基本樣式,共搶救性制作了內蒙古現存28個蒙古族部落的108套服飾和34組頭飾,并已全部移交內蒙古博物院,作為永久性藏品,供展示研究之用。

內蒙古自治區標準化院院長蘭英介紹,我國首部民族傳統服飾地方標準《蒙古族服飾》已于2012年8月1日正式實施。這部包含了28個部落的服飾(包括頭飾、帽子、長袍、坎肩、佩飾、靴子等)特點、分類的《蒙古族服飾》系列地方標準,將標準化技術應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過程中,將傳統的蒙古族服飾的基本元素進行準確、真實的保存,提煉出蒙古族服飾文化的基本元素,并使之與現代的審美需求、生產生活需求和工藝技術有機地結合,形成技術規范,成為蒙古族服飾組織生產、流通使用等方面的準則和依據。標準中收錄的56套蒙古族服飾實物標準樣品均有彩色效果圖、款式圖、裁剪圖,并以蒙、漢兩種版本發行。 這28個蒙古族部落為:巴爾虎、布里亞特、額魯特、扎賚特、科爾沁、扎魯特、奈曼、阿魯科爾沁、敖漢、巴林、翁牛特、喀喇沁、克什克騰、烏珠穆沁、浩齊特、阿巴嘎、察哈爾、蘇尼特、四子、土默特、達爾罕、茂明安、鄂爾多斯、烏拉特、和碩特、阿拉善伊斯蘭蒙古族、喀爾喀、土爾扈特。

蒙古族服飾以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的制作工藝,立于我國乃至世界服飾之林而經久不衰。斯慶巴拉木先后手工縫制了上千套鄂爾多斯服裝及40多幅鄂爾多斯婦女頭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受到群眾和各級"非遺"研究部門的一致肯定,已成為旗、市、自治區、國家四級代表性傳承人。

2021年5月24日,蒙古族服飾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相關文化


蒙古袍的穿著是一件正經、嚴肅的事情,整潔端正的穿戴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是一種尊重。穿袍子時,一定要穿靴子,戴帽子。尤其到祭祀的時候,必須是袍子、靴子、帽子配套,這樣才顯得整體協調,嚴肅莊重。在端茶敬酒的時候,不能捋袖,不能袒胸露頸,袍子的下擺不能從鍋碗瓢盆上掃過。收拾存放袍子時,前襟要朝上,死人的衣服才朝下。領子沖西北放置,不能沖門。在縫制袍子時,忌諱留下線頭。

地域和民族給了蒙古人智慧,創造出這絢麗多姿的袍飾。就像五星紅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標志一樣,蒙古袍作為一種傳統服飾,已成為了蒙古族的象征。有蒙古袍出現的地方,就有蒙古人的豪爽和豁達,就有悠揚的長調和優美的舞姿。隨著時代的發展,蒙古人穿戴傳統服飾的時候也越來越少,即便在牧區,人們也是傳統服飾和現代服飾交替穿戴,只有在逢年過節、舉辦婚事或召開那達慕大會時人們才穿戴華美的傳統服飾。


工藝刺繡

?

刺繡藝術

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和蒙古族服飾一樣源遠流長。展示蒙古族服飾美的魅力手法,便是蒙古族刺繡。

刺繡,蒙古語叫"嗒塔戈瑪拉"。蒙古族刺繡同眾多傳統手工藝一樣,在中華民族悠遠的記憶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說起刺繡,人們馬上會聯想到那是江南秀女的專利。其實不然,草原上的蒙古族婦女,強健、豐腴,不但能牧羊,而且個個都是刺繡能手。

自古以來草原的姑娘從小就學習刺繡藝術。主要師從于母親,刺繡將伴其一生。《蒙古風俗鑒》等文獻記載,在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繡藝術,而且應用范圍廣泛。心靈手巧的蒙古族婦女,僅憑一縷絲線,幾片綢緞,巧妙地縫繡出一件件凝聚生活哲理,包含人間情趣的各種服飾以及生活日用品,可謂錦繡花團,竟相爭妍。如果來遼闊的綠草如茵的內蒙古大草原,就會發現蒙古族牧民生活在一個五彩繽紛刺繡世界里。她們在漫長的游牧生活中,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勤勞的雙手創造出了紋樣粗獷、線條明快,色彩對比強烈,具有北方游牧民族風格的蒙古族刺繡。

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展現蒙古族婦女的技藝和蒙古族服飾的無窮魅力,那些充滿濃厚蒙古族文化內涵的藝術寶藏,吸引著后人不斷地去探知,去感受那凝聚著蒙古人民的精神境界。

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依附于本土文化,也記載著蒙古族的歷史、信念、理想和審美情趣,表現出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各個階層的文化修養和精神面貌。

運用部位

蒙古族服飾刺繡,主要運用帽子、頭飾、衣領、袖口、袍服邊飾、長短坎肩、靴子、鞋、摔跤服、賽馬服、荷包、褡褳等處,刺繡的圖案都含有一種潛在的象征意義,或喻富貴,或表生命繁衍,通過不同題材的造型表現,運用了比喻、夸張的手法寓情于藝術。如變化多樣的盤長圖案,在與卷草紋等不同圖案的結合,象征吉祥、團結祝福。犄紋,代表五畜興旺。蝙蝠,象征福壽吉祥。回紋,象征堅強。紋,寓意太陽的轉動和四季如意。云紋,有吉祥如意的含義。魚紋,象征自由,虎、獅、鷹象征英雄。再如杏花象征愛情、石榴寓意多子、蝴蝶象征多產的母親。壽、喜、梅代表美好的祝福。

自古以來,蒙古族的文化受到漢族文化的影響,在蒙古族服飾刺繡藝術中,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各種文化的滲透。蒙古族對龍鳳非常崇拜,認為龍鳳是神物并不具有漢族的統治含義,因而在服飾、荷包、建筑壁畫、銀碗、蒙古刀等地方都用龍的圖案進行裝飾。蒙古族服飾刺繡紋樣無不包含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愿望,這種象征性的手法與刺繡技藝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圖案內涵特征。

刺繡圖案

蒙古族生活在地域遼闊的美麗的草原,這形成東西部文化的差易,從服飾到服飾刺繡圖案,能了解蒙古人民濃厚的生活氣息。如生活在錫林郭勒盟的烏珠穆沁蒙古人,他們以辛勤勞動創造六畜興旺、奶香四溢的幸福生活,而且在蒙古民族服飾文化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記載。其袍服款式肥大、色彩絢麗,以鑲邊工藝著稱,頭飾古樸、華貴。服飾刺繡圖案多采用卷草紋、回紋、盤長紋、云紋等傳統紋樣。生活在哲里木盟的科爾沁蒙古人,在長期的生活中創造出了活潑的說唱藝術及安代舞,袍服、外套大襟長坎肩、頭飾為簪釵組合,服飾的刺繡圖案,多選用各種花卉、魚紋等圖案進行裝飾刺繡,她們的繡花工藝以精美著稱。

在蒙古族各種服飾刺繡中,蒙古族摔跤服以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地區特色聞名于世。在"那達慕"大會上,蒙古漢子們穿的摔跤衣褲,即"班吉勒"的套褲上,繡著龍、鳳、虎、象、各種卷草紋樣的吉祥圖案,威武、古樸。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服飾刺繡自然而不造作,樸素而無虛飾,五彩的絲線始終不分貴賤地裝點著蒙古族服飾。

繡品特點

蒙古族服飾刺繡中,繡線浮凸于布帛及各類皮革之上,姿態各異的針法在繡面上形成豐富多變的觸覺肌理,有的粗獷、有的細膩,并且以明快的紋樣形象凸現出來,產生一種浮雕的視覺效果。炫奇奪巧的各種針法,各種肌理變化是刺繡藝術的重要審美。 蒙古族服飾刺繡,明快響亮與質樸無華的色彩,強調顏色由淡到深進行色彩推移。圖案在形式上也具有濃厚的裝飾性,體現了圖案與顏色協調、統一,同時融匯著蒙古人民對自由、和諧、幸福的無限渴望,形成裝飾與實用結合的藝術形態。

表現方法

蒙古族服飾刺繡的表現方法有:夸張、對比、象征、添加、簡練的各種表現方法,用彩色的絲線、棉線、駝絨線、牛筋在各種綢布、皮革上根據不同的用途,進行各種精美圖案的刺繡。刺繡工藝大體分繡花、補花、盤花、摳花、還有混合繡等。繡制成精制的紋樣裝飾在服飾任意部位,使蒙古族服飾、刺繡地融合為一體。


蒙古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由蒙古族傳統工藝制成。摔跤比賽服裝包括坎肩、長褲、套褲、彩綢腰帶。坎肩袒露胸部。長褲寬大。套褲上圖案豐富,一般為云朵紋、植物紋、壽紋等。圖案粗獷有力,色彩對比強烈。內褲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熱,避免汗濕貼于體表;也適應摔跤腳力運動特點,使對手不易使用纏腿動作。套褲用堅韌結實的布或絨布縫制。膝蓋處用各色布塊拼接組合縫制圖案,紋樣大方莊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裝各部分配搭恰當,渾然一體,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瀕危狀態

1、由于文化交融,人口遷徙,原有的文化生態消失,服飾文化日益淡化,穿民族服飾的人也越來越少。

2、蒙古族傳統服飾種類、款式風格,受現代因素影響強烈,由于新興面料、裝飾材料在服飾加工方面的應用,傳統服飾發展不容樂觀,出現了相互統一的趨勢,部落之間原有的差別已不明顯。

3、由于面料色彩和縫制工藝等方面的原因,裝飾在蒙古袍、坎肩以及其它佩飾上的刺繡已不多見。

4、一些部落服飾的重點傳承人、特殊技藝人,70歲以上的老年人居多,且年老體弱,傳承難以為繼。

5、制作蒙古族婦女傳統冠飾(頭飾)的銀匠傳承人已不多,且蒙古族傳統銀飾圖案傳承面臨失傳境地,處于瀕危狀況。


3352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友創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您發現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系進行刪除處理!

上一篇:馬球
下一篇:朝鮮族服飾
一秒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岚皋县| 青岛市| 离岛区| 南平市| 遵化市| 汶川县| 莆田市| 开化县| 峨眉山市| 平度市| 海城市| 定安县| 永顺县| 凤山县| 晴隆县| 江津市| 偏关县| 新田县| 津南区| 公安县| 荆州市| 突泉县| 武胜县| 天峻县| 长治市| 广东省| 确山县| 巴林右旗| 班戈县| 许昌县| 元阳县| 敦煌市| 澳门| 乐清市| 惠安县| 比如县| 鄢陵县| 常山县| 石景山区| 昌江| 迭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