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胸鵪鶉
藍胸鵪鶉別名藍胸鶉、桂花雀、小鵪鶉、亞洲藍鵪鶉,為雞形目、雉科、藍胸鶉屬鳥類,原產于亞洲、大洋洲,包括中國、印度、澳大利亞、文萊、柬埔寨、印尼、老撾、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等國。棲息于平原以及低山地帶,河邊的草地和沼澤的高蘆葦內,平原或山地的河溝水域邊緣的草叢中,亦常見于竹林和稀疏的矮樹叢中。也在灌叢、竹林的邊緣成小群游蕩。1766年命名,共10個亞種。
體型小于普通鵪鶉,體態嬌小,羽毛華麗,觀賞價值較高。人工飼養性情溫馴,可作為娛樂休閑的寵物鳥。適應性強、生長快,給養殖業主帶來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肉味鮮美,肉質細白,口感細膩純香,有較高的營養價值。
科目分類:雞形
生存環境:灌叢
顏色分類:褐色_藍色
性情分類:陸禽
最大體型:14cm
遷徙類型:留鳥
壽命年限:15年
適宜溫度:20℃±10℃
食物飼料:雜食
藍胸鵪鶉形態特征
頭體長12-14cm。雄鳥頭頂以至后頸上部暗棕褐色,羽基黑褐色。頭頂中央具淺黃色縱紋。額、眼先、眼紋及頸側均藍灰色。眼先下有一白紋,后伸至眼。頰紋黑色。在此紋下的頰部白色。后頸下部、肩和背等均暗棕褐色,雜以黑色蟲蠹斑及較粗的橫斑,背羽常具淺黃近白的羽干紋。尾上覆羽及內側次級飛羽亦栗褐,雜以黑褐色細斑。
藍胸鵪鶉生活習性
常在晨昏時出沒于空曠地覓食。飛翔快速,沿著直線低飛。叫聲為悅耳的的雙哨音ti-yu-ti-yu聲。
藍胸鵪鶉飼養方法
適合人工合成飼料喂養,種用禽飼養150天產卵,年產卵250枚,不受季節限制。卵受精率高,靠人工孵化。肉用禽飼養45天可上市。因體小易管理,適用進行大規模高密度集約化的工廠飼養,具有飼養量大、周期短、占地少、見效快的優點,又以市場銷售快利潤高而刺激和帶動了養殖業的迅猛發展。以谷粒、草籽等為食,也吃昆蟲、蜘蛛,嗜食白蟻。
藍胸鵪鶉雌雄分辨
雌雄羽色差異很大。雄鳥羽色十分鮮明顯耀,喉部中央具一大型黑斑,圍以白色,胸部藍色,腰部至尾下覆羽栗紫色。雌鳥羽色與普通鵪鶉近似。
藍胸鵪鶉繁殖方式
藍胸鶉繁殖于6-8月,營巢于平原、低山丘陵和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地。巢多置于地面天然凹坑內。每窩產卵4-8枚,卵的顏色為淡橄欖褐色或淡黃色,有時有細而稀疏的暗色斑點。孵化期為1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