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動物洄游
海洋游泳動物周期性的定期、定向地從一個水域到另一個水域集群遷移的現象。
洄游是生物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同時也是一種周期性運動,具有主動、定期、定向、集群等特點。洄游是生物長期以來對外界環境條件變化的適應結果,通過洄游完成各重要生命活動。 海洋動物洄游根據其在生命活動過程中的作用可劃分為生殖洄游、索餌洄游和越冬洄游。①生殖洄游,又稱產卵洄游。有些魚類因為繁殖產卵的需求,每年定期從大洋進入淺海,或由外海向沿岸進行產卵。這些魚類為了尋求適宜的產卵條件,保證魚卵和幼魚能在良好的環境中發育,常常集群移動至最佳產卵場。馬哈魚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它們生活在太平洋北部和北冰洋中,長大后便成群結隊返回江河,一路上遇到各種阻礙都不退卻,直到抵達合適的產卵地。馬哈魚生殖洄游過程中,除了要翻越瀑布等阻礙,還要面臨來自捕食者的威脅。②索餌洄游,又稱覓食洄游或肥育洄游。生物為尋找必要的食料而隨著水中各種食料生物的變化而移動的行為。金槍魚或許是索餌洄游距離最長的生物之一,它們通常橫跨大洋輾轉數千千米去追逐餌料。鯨類動物中如長須鯨、座頭鯨等夏季也會洄游到冷水海域索餌。③越冬洄游,又稱季節洄游。有些海洋動物隨著海水溫度的變化或洋流而做的洄游。冬季水溫的變化成為影響生物生存的主要因素,某些海洋動物會集群游向水溫適宜的棲息場所過冬。越冬洄游主要見于暖水性魚類。鳀魚廣泛分布于中國的渤海、黃海和東海,是一種生活在溫帶海洋中上層的小型魚類。每到冬天,鳀魚就會從渤海向南移動至黃海南部或東海北部的棲息地過冬,是中國最為典型的越冬洄游魚類。
研究并掌握海洋魚類洄游規律,對于探測漁業資源量及其群體組成的變化狀況,預報汛期、漁場,制訂魚類繁殖保護措施,提高漁業生產和資源保護管理的效果及放流增殖等具有重要意義。另外,掌握海洋動物洄游規律,對于制定海洋珍稀動物保護規劃也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