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K
9503
徽漢合流
清嘉慶至道光年間,漢調(楚調)藝人入京搭徽班演戲,先后有米應先(米喜子)、余三勝、王洪貴、李六、龍德云等,所唱為漢調(楚調)。米應先為春臺班當家老生,繼之者為余三勝、李六。王洪貴與李六同時享名,為和春班第一老生。龍德云工小生,與王洪貴同班。漢調(楚調)藝人搭入,其所唱為漢調皮簧戲。至于漢調(或楚調)在京中流傳的記載則早于徽班進京,如作于乾隆四十八至五十年(1783~1785)的《燕蘭小譜》“詠四喜官”條,就說他“本是梁溪隊里人,愛歌楚調一番新”。在《金臺殘淚記》中記述到乾隆時京中藝人事,也稱“當時蜀伶而外,秦、楚、滇、黔、晉、粵、燕、趙之色,萃于京師”。其所說之“楚色”,當指來自湖北或湖南的藝人,其所唱之腔當屬楚調。又如安徽望江人檀萃,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督運滇銅赴京,曾寫兩首《雜吟》,詠北京劇壇事。其中一首云:“絲弦競發雜敲梆,西曲二黃紛亂哤;酒館旗亭都走遍,更無人肯聽昆腔。”依據其原注所說詩中之“二黃”出于湖北(黃岡、黃安),屬楚地之西曲,亦即京中流行的楚調二簧。不過,它的語音已有些雜亂。由此,不難看出,湖北的楚調(漢調)實際上比徽班帶徽調來到北京的時間要早些。崇彝《道咸以來朝野雜記》一書也說,三慶來京,“徽人多彼時所謂新腔,因以前多漢調也”。但那時漢調僅為京中亂彈諸調之一種而已。而且,當時還沒有關于西皮調的記載。直至1790年徽班進京,并站住腳跟之后,嘉慶、道光年間才有漢調(楚調)藝人來京搭入徽班演戲之舉。把漢調(即西皮調、二簧調)帶入徽班,造成徽漢融合、發展的新態勢,使北京的徽班成為徽、漢藝人創造京調皮簧戲的基地。在嘉慶至道光年間北京出現的這種變遷,戲曲史家稱為“徽漢合流”。